练什么?怎么练?
——谈声乐发声技术的练习方法
郭祥义
任何一个从事声乐演唱或学习声乐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地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地、不间断地、勤奋而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俗话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方面是强调要勤奋用功,另一方面就是在强调个人练习的重要性。勤奋的具体表现就是坚持不懈地、刻苦的反复练习。
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也是必须条件。练习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不用多说,但是否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在每大的练习中应该“练什么”和“怎么练”呢?这就不一定了。
我问过许多学生,每天的练习都在练什么?怎么练?回答基本都是笼统而模糊的: “练发声”、“练唱歌”、“练气息”、“练歌唱技巧”等。再问及怎么练?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在如何练习气息的具体运用;在用什么办法练习高音;在用什么办法解决喉挤的问题;在用什么办法放松舌头和下巴;在用什么办法让音色更甜美等等。
每个练习的具体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谈,其共同的特点是基本全是局部练习。而只关注局部练习方法是不良的。
本文“练什么”指的是具体的发声技术,“怎么练”指的是练习的方法。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我们的人体是一个绝妙的人体乐器,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诠释。表达、宣染、体现。是世界上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
在乐器制造中,必须作到全部材料质地上乘、各个部件标准精确,制作工艺细腻精良,才能制造出优质乐器,也才能发出最好的声音。同样道理,人体乐器也必须制造成优质精良的歌唱乐器,才能发出最美好的声音。这个“优质精良的乐器”就是:整体、统一、松驰、通畅、全方位协调配合的歌唱状态。而这种歌唱状态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组合。可以明确他说,我们练习的目的就是寻找、组成、各歌唱部分的最佳组合,以形成谐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
二、歌唱各部分的正确要求
对歌唱各部分的要求,就是具体的技术细节。歌唱技术大致分以下几个部分:身体姿势;气息运用;歌唱腔体;声音位置;咬字技术;音乐线条。下面将歌唱各部分的具体要求,扼要述之。
1.站立姿势:
这是一个常常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在站姿上不讲究,甚至长期形成某种毛病,如:低头、仰脸、哈腰、鼓肚、弯腿、伸脖子、手势动作僵硬机械不协调等不好的姿式。这些姿式首先是不雅观,直接影响舞台形象,更主要的是对正确歌唱状态的形成造成很多麻烦。产生诸如歌唱通道不畅、气息控制失调、声音最易造成挤、卡等不良发声状态,如长期得不到改正,就会养成习惯,形成了毛病,成为歌唱状态的组成部分。如果强行让其改去该毛病,便会唱出很不习惯的声音,甚至基本唱不出声音。所以改毛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就是再不容易改,也必须痛下决心,坚持不懈地去改正。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姿势,就不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最佳歌唱状态。
正确的站姿应该是:双脚站稳,身体直立,颈椎,胸椎、腰稚在一条垂直线上,眼睛和面部平视而略仰,自我有一种挺拔、高大、兴奋、自信的感觉。在这里还要提一下,面部表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演唱时闭眼、瞪眼、歪嘴、包牙、皱眉头、翘嘴唇等都是一些不良习惯,必须重视起来,严格而认真地去克服掉。
2.气息运用
气息是歌唱的根本。有人讲: “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也就基本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此话并不为过。关于呼吸的理论与方式,在大量的声乐书籍及论文中都有详尽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讲这里仅就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个别问题及解决办法作简要介绍。
关于吸气的部位问题,也就是究竟把气息吸到什么地方,说法是不一样的。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效果来看,应该吸到后腰的双肾处(当然这只是一种意念和感觉)。这样一是吸的深,二是上胸部处于放松状态,不易引起“端气”的毛病。在用气的时候,一般人总是单方面强调保持腰围的扩张状态。肯定他讲,这个动作和要求是对的,但是很多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总是用不好,达不到气息深沉、通畅的效果。关键是未把腰围扩张的原理搞清楚。这里面有个“因果”关系问题。比方说,我们现在用一个充了气的圆气球,放在上下掌之间,用两手掌上下对气球施加压力,就会看到由于手掌上下的压力,气球变成了扁形,气球的四周向外扩张出来。气球本身是不会扩张的,它的扩张取决于手掌上下的压力。在这里,手掌的压力是“因”,而气球向四周的扩张是“果”。同样的道理,用气时腰围的扩张状态取决于上下给于气息的压力。上下给气息的压力是“因”,腰围扩张的状态是“果”。只有对气息施以均匀、稳定的压力,才会产生腰围扩张状态的保持。有些人在用气之前,首先作出腰围的扩张状态,这是主观上用肌肉僵硬扩张状态,不但用不上气,而且极易造成往上端气的毛病。自然达不到气息通畅的结果。
另外,在给气息向下施以压力的同时,会明显感觉到后腰部有一个强有力的用力部位,这个部位,就是气息的支持点。
3.歌唱腔体
歌唱时各共鸣腔体应该是充分打开的。首先是用“半打哈欠一一叹气”的办法把喉头放在最低位,同时用颈部向四周扩张的力量把喉咙打开,再向下作一个深咳气的动作,这时可以明显示地感觉到颈窝(两锁骨之间的坑)下方的深处有一个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我们感觉上发出声音的地方。头部两侧的颌关节用向上抬上颔(上口盖)的力量打开,不可用向下拉下巴的办法来打开颔关节,那样将会牵动下巴,容易造成下颌和舌根的紧张,形成卡喉咙的毛病,要牢牢记往:在主观感觉上,下巴在歌唱中永远处于无重量、无神经的状态,好像不存在一样。就是下巴存在紧张问题也不要用任何办法去直接放松下巴,那样作,下巴很难放松,甚至越“放松”越紧,因为在意识中仍有下巴的存在。而正确办法是把注意力和用力部位集中在对上口盖的使用上,再配合其它部分的正确状态,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在歌唱的共鸣腔体中,一种是可调节共鸣腔,如口咽腔、.喉咽腔。一种是不可调节共鸣腔,如胸腔、鼻腔、头腔。但在我们歌唱主观意识上,都要把它们置于可调节的状态下,在意念上是可以调整控制的。这一点,是要经过长期的正确练习才能体会到的。
4.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也就是不少专家强调的面罩共鸣。获得充分头腔共鸣的声音,是一种集中、明亮、松驰且具穿透力的声音。歌唱感觉比较轻松,音色比较明亮优美。获得高位置声音的办法有多种,但比较见效的一种就是用练习哼鸣的办法寻找头腔共鸣。
哼鸣时,首先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己全部打开,然后同时用“哼一吸一叹”的办法哼出高位置的声音。
“哼”的感觉是:头部的鼻窦、蝶窦、额窦都从里面撑开,鼻根或眉心有一种向里“绷”的感觉,舌头轻轻堵上后鼻道出口,形成哼鸣状态,哼出来的声音走向是向后向下的。
“吸”的感觉是哼出轻松、明亮的声音之后,把舌头轻轻离开后鼻道出口,这时声音变成一个圆润的、半哼半唱的“啊”,用顺着上腭往里吸气的感觉,把声音深深向后向下吸下去。
“叹”的感觉和“半打哈欠——叹气”的感觉一佯。
“哼——吸——叹”分解开是三个动作,但要通过练习把这j个动作练成同时发出的一个动作。发出来的声音有半哼半唱的感觉,明显感觉到明亮、轻松、通畅。
“哼——吸——叹”用力的方向是向后向下的,发出声音的实际走向是向前向上的。
需要提醒的是,在轻轻闭上上下唇哼鸣时,上下唇不应感到有发麻的感觉。凡有发麻的感觉,就证明口腔内仍然有共鸣,声音没有完全顺着“后通道”吸、叹下去。
另外,纯哼鸣时,嘴已无论是轻轻打开,还是轻轻闭上,或是作嘴嚼的动作,对发出来声音的音色、通畅与稳定应该毫无影响。
5.歌唱咬字
关于歌唱的咬字、吐字各种论述很多,这里不去细讲。声乐形式表现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声乐的语言表达,主要表现在咬字方面。咬字清晰、语音准确、吐字优美、字声结合完整是歌唱咬字的目的。但要达到这个目地,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歌唱咬字训练。因为歌唱咬字和语言咬字是两回事。语言咬字就是一般的讲话,而歌唱咬字就需要和声音、气息、音色、音乐等歌唱技术密切配合并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理想的咬字效果。所以科学。系统、严格的歌唱咬字训练,是必须而重要的。
歌唱咬字训练的方法很多,精通“十三辙”,掌握中国语言的咬字规律和特点和吸收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母音连接”、 “母音变形”等咬字技术都是很重要的。这里要讲的是在训练声音的过程中,正确而谐调的歌唱状态尚未形成,理想的声音效果还没有定形与巩固时,咬字是不能清晰的。因为在很多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往往把字咬得过于清楚(过死),而破坏了声音的统一和音乐的连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松中咬。动中咬、似咬非咬、气中咬、声中咬、清楚为巧”。一定要在行腔的过程中咬字,而不能咬住字以后再行腔。在声音松驰通畅,音乐线条违贯的基础上咬字,把松驰的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这样,声音通畅了,音乐连贯了,咬字死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虽然在这一阶段可能会出现因咬字太松而不清楚的现象,但没关系,正确的歌唱状态和声音建立起来且巩固以后,再细致讲究地完善咬字,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关于咬字的部位问题。很多人歌唱咬字总是在嘴上下功夫,结果口腔里成字者居多,口腔里咬字的结果,势必影响声音的统一和通畅。其实恰恰相反,正确的咬字部位偏偏不在嘴里,而在胸部的“剑突”周围。我们人体胸部的肋骨像“人”字形向两边分开,“人”字的夹角处,有一块似三角形的小骨,这就是“剑突”。歌唱咬字和换字的部位应放在这里,就好像咬字的嘴长在这里一样,每个字都从这里向前发出。要把气、声、字在这个地方融合在一起。至于稍靠上一点还是稍靠下一点,要依每个人的最佳感觉和效果而定。
6.音乐连贯
在任何的音乐表现形式中,连贯的音乐线条都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连贯的音乐线条是音乐表现的精髓和灵魂。
声乐表现形式中,音乐线条的连贯更为复杂,它要求五个连贯。即:气息连贯、声音连贯、咬字连贯、音乐连贯、感情连贯。这五种连贯从内容和意义上并不难理解,每个连贯单独练习也并不太难,但如果把这五个连贯很完善地融合在一起,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脑子里认识清楚,理解准确,方法得当并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一定会达到理想的结果。
综上所述,从技术上我们每天练习的应该是歌唱各部位最佳状态组合而成的整体歌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