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会指定官方媒体
  • 新闻动态

谈民族声乐教学的体会——翁葵(壮族)

 谈民族声乐教学的体会

                         翁葵(壮族)

    我在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任教已将近十年,先后教了三届学员。这些年来,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从招生、办学的方针、宗旨和任务,都与正规艺术院校有所不同。这个班是按照民族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来举办的,学员大多数是来自老少边山区的民族青年歌手。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音乐基础也比较低,但他们每个人都能唱上数首本地方很有特色的民歌,而且在发声上与音乐院校的声乐学生的演唱有所不同。如有的民歌是用鼻音颤音和吟震音来演唱,有的全是用高腔假音高位置来演唱,有的是有浓重混厚的喉音来演唱等等。其旋律有的悠扬、高亢嘹亮。有的优美、亲切、缠绵婉转,有的爽朗明快,音乐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不少歌手还是当地的“歌师”和“歌王”。可以说这些歌手是广西民族音乐的未来,是广西民歌发展中的精华。歌手们所演唱的民歌几乎都是他们的父辈祖辈传下来的,他们来到班里学习,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求知欲望。由于他们各人的歌声韵调不同,语言各异,也不大识谱,这给我们教学上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上我根据每位学员各自不同的情况,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来进行教学,着重从教材、发声练习曲的选择上不断摸索,从实践中寻求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规律。例如来自边远山区隆林县的仡佬族学员戴正荣,刚来时文化基础较差,连简单的简谱都看不懂,只会唱他家乡的那几首短小的仡佬族民歌。开始给他训练时连一些简短的发声练习都唱不准,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舌根下压、颈部发僵,一堂课下来,师生都很疲倦。后来,我仔细听他用仡佬语演唱仡佬族民歌,发现他的舌头部位和颈部都比较松弛、自然,气息较顺,而且声音也很明亮。我就试选择“他本民族的歌曲作为上课练习的曲目,同时采用他的仡佬方言语作发声母音,如《月亮出来亮晶晶》(隆林仡佬族民歌)作为他上课发声练习使用,以扬长避短,保持他原有明亮、自然的歌声,这样他学起来也感到轻松自如多了,也把他的音域上下拓宽了几度,后来该学员进步很快。又如来自田东县的第二届壮族学员黄杰,入学前在本地区已是一位知名度较高的“歌星”了,他的自然声音很明亮,音域较宽,本质好。刚来班里时,演唱的毛病较多,除了该县的几首壮族民歌外,别的歌曲都唱不太好,教发声练习时,音唱不准,声音区声音发紧、挤压,喉结上提太高,气息僵硬,低音虚散,气浅,每次上课都非常紧张。我根据他的特点,使用了田东壮族民歌(嘹歌)编成不同节奏的练声曲来给他作上课练习,这样他唱起来就很上口,通俗易懂,调顺了气息,放松了喉结和舌根,逐渐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解决了高音僵紧的毛病,进步很快。近年来,他曾在省市级声乐大奖赛中获奖,并为电视台,广播电台录制了数十首歌曲,还到北京参加国际合唱节比赛,1991年又到香港参加亚洲国际艺术节。
    这些年来,我在少数民族歌手班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以学员们本民族本地区的歌曲(也包括以本民族音调创作的歌曲)来作为基本的教材。壮族学员以唱壮族民歌为主,瑶族学员以唱瑶族民歌为主。特别是主张他们用本民族语言来演唱,因为地方语言与地方民族音调和民歌演唱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很容易有针对性地帮助他解决歌唱中所碰到的具体问题,根据他们学习进展快慢以及声音、语言的特点等,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的教材和练声曲,发挥各自的特长。在给学生唱好本民族歌曲的基础上,还适当地选择其他民族的民歌和优秀的艺术歌曲及外国优秀民歌给学员学唱,不断地拓展学员们的歌喉,扩大他们的视野,以期达到增强他们音乐修养的目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多样地选择使用教材和曲目,则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言与风格的关系
    我国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在她的论著中谈到:“人们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会有完全一样的两种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这就是说,在声乐艺术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各自不同风格的演唱特点和表现方式,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它还包括生动语言,优美的曲调,圆润的嗓音、丰富的感情。风格是依存于语言,语言是体现风格的形式,因此说,语言是歌唱艺术一个重要因素和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我在该民族歌手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按照学员们本民族的发音规律去体现和发挥各自的演唱风格,顺其语言与音乐风格的表现来发展他歌唱艺术的,这一点,老前辈们已做出了良好的榜样,如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教授在60年代初期教出了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苗族歌唱家何纪光等;他们的演唱有独创性,各有特色,地方色彩浓郁,风格与语言、音色溶为一体,音乐表现力很强,富有个性,功底深厚;至今仍保持当年的艺术凤采。王老先生教学成果辉煌,经验非常丰富,是我们青年教师的学习榜样。在教学中,我主张保留学员们原有的演唱风格,在不损害其地方特色的前提下,根据各自的条件去提高和发展他们的演唱技巧。如第一届壮族学员黄建职,来自边远山区宁明在安乡,招来前是当地歌圩场上的“山歌王”。他的民歌演唱中多数融合了宁明山歌高度真假音结合的唱法,民族民间风味特浓,用当地的“土话”来演唱,声音更觉得纯清。但换了其他的语种演唱时,声音色彩就暗淡多了,舌头的使用也没有那么灵,其原有的风格也走样不少。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条件的学员,应当如何进行训练呢?我采用的方法是,在不改变其地方特色的前提下更上一层楼,着重从中声区发展着手,发声曲多用壮语方言与汉语声母结合来练习。壮语的“i”音较亮,他唱起来也轻松,加上用汉语的“a”母音结合在一起训练,使他原有明亮结实的高音色彩没有改变,风格也没改变,反之使他的音色更丰满,共鸣也丰富多了。如给他练唱壮族高腔《山高歌更高》,这首民歌旋律高亢、嘹亮、节奏自由,高声区出现多,从风格上来讲,不是一般歌手都能掌握好的语言处理也不要太死板,我给他练习时,首先要求他在语言上不要太硬,要软起音,做到字头要清,字腹要圆,字尾要归对位。壮族民歌演唱的随意性较大,在教学中我要求学员对词意的内容及音调旋律要有较深刻的理解,不但要善于把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善于把发声技巧与风格结合起来,这样使学员能很快的理解其作品的含义和演唱的目的。我认为,要提高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是不能离开民族风格与民族语言的特点以及民族心理状态、民族审美标准和民族传统表达形式的。走中国化的民族声乐道路,这是我们的目标和宗旨,离开这个目标和宗旨,那就没有自己民歌的特色,也根本谈不上如何去发展和提高了。

联系电话: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 详细地址: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47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