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会指定官方媒体
  • 新闻动态

中学应注重民族声乐教育的普及

                                                 中学应注重民族声乐教育的普及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  丁汝燕

       近年来,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声乐招生考试中,民族声乐人才难觅的问题一直令人感到困惑。其中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我所接触的学生和所了解的山东的情况看,主要问题在于中学的声乐教师配备不全,在声乐的基础训练方面只追求共性,而忽视个性,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训练,其结果是使学生一味地“撑”喉头,使蛮力,以假科学误导了学生,同时也掩盖了学生原本良好的音色条件,而对于真正的声乐却不得要领。这是当前中学声乐教学普遍存在的通病。
       民族唱法在这种条件下便成了牺牲品,从而导致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在招生方面民族声乐人才难觅。人才质量偏低的问题。在有的院校中,嗓音条件好的学美声,条件差的学民族;甚至出现了原本教民族唱法的教师改行教美声唱法的现象。如此等等,不能不叫人扼腕痛惜。这不仅仅是对民族声乐的无知,更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无知。
       中国的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意识形态的社会主流文化,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心,以外来文化为补充借鉴。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其主流文化更强烈地表现出它的民族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取决于它的民族特色一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在当代的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民族声乐的教育己是当务之急。而重中之重乃是中学的民族声乐教育。

       中国当代的民族声乐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辉煌时期,它以亲切自然、圆润柔美的民族特色、宽广的音域、丰富深厚的表现力、并以主流文化的姿态占据了社会文化的舞台,为中国大众所喜爱,为世界文化界所瞩目。因此,培养大批民族声乐人才,是我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大中学校教师的使命。然而,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基础工作在于中学的民族声乐教育。中学的音乐师资队伍中应有功力扎实的民族声乐教师,他们不仅要有民歌演唱的功力,还要有着对民族戏曲、说唱艺术的丰富知识和对民族声乐人才的发现与培养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个性,把握丰富的民族声乐风格和技巧。
       中国当代的民族声乐已经走过了那种“白声”和“本嗓”的时期,而在继承中国戏曲说唱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在保持中国民族声乐特殊音色的同时,使声区统一、声音稳定、音域宽广,大大增强了民族唱法的艺术表现力。从本质上说,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主要的区别是艺术风格的区别,是不同作品表现力要求的区别,而在发声方法的基本理论方面是一致的。彭丽暖在个人独唱音乐会上也演唱了国外的美声艺术歌曲就是例证。
       民族声乐教育重要的基础是民族演唱风格的训练。中国民歌的丰富多彩表现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就声乐而言,主要在于各种地方语言韵昧的特色。毕竟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形式中与语言有机结合的唯一产物。语言和音乐旋律共同构成声乐的基础。因此,中学声乐教育不仅要重视基本发声方法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咬字与发声的结合。判断一个学生适于什么唱法,不要凭主观断定,而要从学生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爱好出发,找准定位,因材施教。通用的发声方法在培训合唱队方面是必要的,但在培养学生个人演唱能力方面,则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尤其在培养民族唱法的学生时,教师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凸显学生的个性表现力。从一开始就要让他们大量地欣赏高水平民歌演唱家的录音,使学生对于民族唱法从咬字、发声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都得到完整而准确的概念,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想象力。这是很重要的基础教育工作,是一种不断延伸、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教育过程。缺乏这个过程,就算不上教育,充其量算作训练,单靠那种纯发声训练出来的学生,在高考中往往显得实力单薄,艺术表现上捉襟见肘,甚至本来天赋较好的学生也被淘汰出局。这是中学声乐教育中不得不解决的现实问题。
       有人曾单纯地认为美声唱法科学、高雅、有技巧、有难度,而民族唱法很简单,又没市场。这种观念在现时代的主流文化面前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看看现在的文艺晚会,美声歌曲新作可谓凤毛麟角,而大量的、为人民大众喜爱的民族歌曲新作源源涌流。新民歌体材丰富,内容实在,亲切感人,生动活泼,代表着现代大众多层面的审美情趣。道理只在于一一中国民族唱法毕竟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生根的,是发自于中国人内心的歌声,是与中国人的语言韵味最贴近的艺术,所以它才具有深人人心的感召力。相形之下,美声歌曲缺乏亲和力,而与中国大众保持着距离,这既是一种文化情感的距离,又是一种生活情感的距离。这些距离的存在使美声歌曲很难在中国大众中引,起共鸣。要想缩短这距离,看来美声唱法和美声歌曲还要向中国民族声乐学习不少的东西。
       民族声乐教育实际上是一项极为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的普及必须从中学教育开始。如何具体做好这项工作,这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严肃课题。

联系电话: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 详细地址: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47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