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会指定官方媒体
  • 新闻动态

民族声乐创新发展之我见——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我国民族声乐的历史源渊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便是我国最早的说唱艺术的文字记录。随着历史的演变,我国的民族声乐孕育出一枝光芒四射的奇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阳光雨露下,我国的民族声乐绚丽多姿,百花争艳。五、六十年代涌现在民族歌坛的一批歌唱家,如郭兰英、才旦卓玛、黄虹、何继光、胡松华、马玉涛、吴雁泽、李双江等,他们演艺精湛、功力深厚,乡土气息很浓,淳朴感人,地方风味浓郁,演唱风格迥异,每一个人在乐坛上扮演的都是这一个“哈姆莱特”。正是群英汇萃,异彩纷呈。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近年来,随着一批又一批优秀歌手的涌现,乐坛的繁荣有目共睹。但潜在问题越来越明朗化。正如有关人士所评价,从一批又一批歌手包括不少一流歌唱家的演唱来看,演唱风格特别是声音,越来越显现出一种趋同的走势,即千人一面。看一看当今的歌坛,自以彭丽媛为代表的一代青年歌唱家出现,除了董文华一少部分歌手外,还算风格有别,无论是舞台还是各种媒体里传出的民族之声,声音差别甚微,风格非常接近。虽然新人人才辈出,但几乎都是在同一种声音、同一种风格中比高低,水平越高,声音风格越接近。同老一辈优秀歌唱家相比,他们的演唱在民族传统风格与色彩的表现上比较薄弱,在继承和学习中国优秀声乐文化方面“底气不足”。
    问题出在哪里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知道,中国民歌丰富的润腔特色,主要源于绚丽多彩的民族戏曲及曲艺,而许多前辈歌唱家在这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功底,而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歌手,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即使在大学声乐教学上,也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与专门培训,他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的唱法及润腔的技能技巧知之甚少,他们的演唱,自然就缺少应有的传统特色根基。这恐怕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其次,导向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现在在全国及地区举行的民族声乐比赛中,歌唱演员都按照大奖赛组委会设定的评判标准“按图索骥”,无形中扼杀了自身独到的天份,追求大一统的模式,把各种大奖赛的金奖拿来,只有音同面不同,换人不换声,换歌不换声。大众媒体广播、电视在歌曲节目安排上,也是追求时髦,金榜歌曲,排名榜也是简单地适应了一部分人审美观的观众和听众的欣赏要求。因此,即是现在少量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演员,知名演员也唱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特色的歌曲,但大都韵味不佳,缺乏真情实感。像胡松华的草原牧歌、才旦卓玛的高原之声、何继光的湘江茶韵、陕北风情、松花江水、沂蒙小调等等,这种淳朴真实、感情浓郁的民族情韵,已是极少入耳。
    揭示问题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在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速的时代大潮中,我国的民族声乐如何寻求发展,世界同仁的定位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兼收并蓄,勇于、善于吸取世界各国歌唱艺术的精华。洋为中用;将立足点牢牢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上,继承并发扬光大。通过继承与借鉴这个手段,实现在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与欣赏档次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推出民族声乐的“多棱”特色。在民族声乐发展的问题上,有人主张提高发音科学性,有人强调群众喜闻乐见,也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唯意大利派是正统声乐,还有人主张只弘扬我们民族声乐,拒绝学习借鉴“外国先进优秀的东西”,这其中的任意一条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在音乐界普遍认同的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因其科学性为世界所公认,成为世界声乐家竟相学习的科学唱法。不论你是哪个国家、什么民族、只要学习了美声唱法;声音才能尽善尽美。科学的唱法只有一种,是一种唱法与多种风格的问题。用一种科学的唱法,演唱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的声乐作品,犹如一块布料,可以裁剪出各种式样、各种民族的服装。科学的唱法掌握了,不管什么样的民族风格、古今中外的声乐作品都可以尽情地表现,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讨。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不同于美声唱法它有独特的声乐演唱风格和唱法。它要求声音美,语言清晰,感情真实以及熟练的演唱技巧。既能给听众以美的享受、美的感动,又能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由于特色的民族语言,我国的民族声乐讲究咬字、吐字。这种特有的咬、吐过程及其技巧构成了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民族声乐的唱法讲究字正腔圆。它在咬字、吐字,控制声音强弱和色彩变化上,气息适用及声、字结合上;讲求语气、语势、语言感情的表达等方面独树一帜。实现借鉴与继承的有机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那么,在实践中应如何创新民族声乐的发展之路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培养民族声乐新人谈起。
    适应社会的进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与国际接轨,是我国的民族声乐在继承、借鉴中不断创新的赖以生存的土壤。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来看如何发展的问题。
    千人一面的民族声乐舞台的承递给声乐教师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这就是如何在适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我们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同时,又不失其每个学生独具的声音特色和各地区民歌的演唱特色。因为每个人的嗓音条件各不相同,哪怕归于同一类的歌喉也因个人的生理结构、成长环境、个人修养、艺术感情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经过几年的训练而将以上的差异都加以消除,而成为一种唱法、一种味道、一种音色、一种表现,这不是科学的成功,而恰恰是一种失败。有人形象地比喻,老师的职责应如高明的雕塑家,所应做的只是根据不同的材质来塑造不同的艺术品。是岩石,雕刻粗犷、豪放;是竹子,就应该雕琢得细致、婉转;是青铜,就应展现出它冷峻、沉稳的个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除了运用美声唱法进行科学发声训练外,要尽可能地吸收民族的东西,如开设地方戏曲、曲艺专修课。我国的戏曲和曲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其丰富的语言特征、声腔体系和演唱方法都是民族声乐演唱特点形成的主要源泉。有人作过这样的推想,如果当今的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每人至少能掌握一两种扎实的戏曲或曲艺的功底,那么这将非常有助于他们在演唱风格和韵味上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特点的充分表现。当今走红的小品演员潘长江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不可否认,他具有话剧演员的娴熟的表演艺术和歌唱艺术为他的小品表演插上了双翅,在形象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跻身于全能小品演员的行列。潘长江的发迹,应该对于歌唱演员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现身说法”之功。青年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这种全方位的训练后,在走向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地吸取传统民族声乐的营养,不断地提高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勇敢地冲出“千人一面”的樊篱;实现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从而使中国民族声乐歌坛由一枝独秀走向百花竞放。
    这里,还需要再强调一下媒体的导向作用。这几年的电视歌曲大奖赛和春节文艺晚会实际上对演唱风格“千人一面”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民族声乐比赛的效果看,对获奖歌手来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导向性的标准,谁怎样唱得了奖,大家都跟着学,而且力求跨越;获奖歌手师从于谁,大家都想投其门下。这样,在歌曲比赛中,个性突出者寥若晨星(尤其是民族唱法女声更为突出)。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更是如此,在推动民族声乐进步上避重就轻。1999年春节晚会还不惜大段黄金时间,力推一位没有出道的民歌新人,虽然演唱的气势很大,但却没有一炮走红,似乎整首歌是“吼”出来的,中国传统语言艺术中的抑、扬、顿、挫在这首歌中找不到立足之地。在良好的出发点上绕了一圈又回到原地。2000年的春节晚会就更显得每况愈下,大有江郎才尽之感。没有推出新人新歌也罢,一些过去在歌坛上还有些名气的歌手无心追求艺术的进步,反而无聊地来了个角色大反串,不知道这反串是平日练旧的绝活还是“临阵磨枪”?须知,作为民族声乐艺术连接观众的一道桥梁,电视媒体应该把民族声乐艺术的百花园献给观众,以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
 


联系电话: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 详细地址: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47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