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会指定官方媒体
  • 新闻动态

民族声乐风格论——单秀荣



   风格,从字面讲,指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都各有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就是根据各地区、各民族的地理环境、风格习惯、语言音调等方面的不同,逐渐形成和固定的。此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各地区都积累了丰富的演唱曲目,经过歌唱家们采取不同的演唱方法、技巧和形形色色的表现手法,再创作出来的民族声乐艺术,就体现出了丰富多采的演唱风格。这些风格即蕴含在民族唱法的统一共性之中,又有独树一帜的个性,表现的手段也不一样。下面我就从民族声乐的语言、旋律和演唱三方面,论述如何形成风格和突出特色。
    民族声乐在演唱技法和训练方法上,学习、借鉴了美声唱法的长处,吸收消化后为我所用,在声音上保持了甜、亮、圆、水的特色,音域上更为宽广,声音的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上述这些特点,构成了民族声乐深受群众喜爱的重要因素。但是,民族声乐如果忽视了风格,没有特色,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自古以来,民族声乐对演唱的风格要求就很高,它与处理环境、语言声调,人民生活习惯以及感情表达方法等因素密不可分。
    古代民族声乐风格从地域上大致分为南北两派。北指黄河流域,南限长江中下游一带。元代《芝庵唱论》有“南人不曲,北人不歌”的忌条,这里的曲指的是北曲,歌则是南方婉转曼声的南曲。
    当今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我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演唱都有自的独特风格。同是汉族,所处的就有辽阔的平原、峻峭的山地、无际的平川河湖交织的渔米之乡。不同的环境、语言及风俗习惯或相差悬殊,或不同小异演唱自然也就各具地方特色。
    所以,如何掌握好民族风格是个重要课题,关系到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要认真研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好语言风格这个问题:
    1.咬字与风格
    声乐艺术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表达人们真实而深刻的思想感情。语言是人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歌曲中的语言——歌词,是歌唱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与呼吸基本不相上下。因此,解决语言的风格,应先从咬字论起。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语言要区别对待。如在我演唱的诸多民歌中,我尤为偏爱北方民歌。然而,北方这个地域概念就能分出东北、西北、华北、中原等各个地区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唱法也就不一样。如我演唱的《猜花》是首辽宁民歌,根据地区唱歌的习惯,这种小快板的节奏如没有语言的修饰,就没有特色。


咬字干净利落,交待清楚,听起来干脆、爽快。可见咬字和音乐形象也相互关联。同时,咬字、吐字做到字正腔圆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汉语来说,构成每一个字,都是由声、韵、调三个因素合成。演唱者首先要分辨“四声”,即汉字音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四声不正,不仅语言不清,而且还会歪曲语义。要咬清五音,即喉、牙、齿、舌、唇五个部位在口腔中发音的位置。要辨明“归韵”,即十三辙中一七、发花、姑苏、乜斜、中东、江阳、人辰、言前、怀来、灰堆、油求、遥条、梭波,这些收音归韵。片面追求声音美,忽视咬字、吐字的训练及语言的表达,是不可取的。
    2.方言与风格
    学习将方言溶化于声乐作品中,不仅便于表达歌曲的思想性,而且能完美地表现它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使听者感到亲切、真挚,朴实而动听。我演唱的山西左权民歌“开花调”《会哥哥》,歌词是这样的:门达达开花呀不来来,门外走进俺哥哥来,亲呀亲呀个呆呀个呆。6段词每段后面全是“亲呀个呆呀个呆”这是方言中一句亲密的衬词,用普通话朗读它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近似于“亲爱的呀呼嗨”。而用方言演唱情歌衬词,则使人听起来感到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又如“亲圪旦下河洗衣裳,双圪顶跪在石头上呀,小亲圪旦。”词中“小亲圪旦”也是情歌衬词,用普通话讲就是亲爱的,用方言表达就诙谐有趣,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突出了歌曲的味道。
  3.衬词与风格
  语言中的表情作用对风格的体现也很重要。歌词中用修辞手法,唱起来生动形象。  “东山上苹果,一片片红;西山上绵羊卧白云,白云呀跑开满山山转,七月的红果果红个山畔。”“不大大小青马马踢拉走,真魂魂跟在马后头。”可见,歌词中的衬词是地域和民族的标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方言,衬词运用不同,表现的风格也大不相同。如藏族的“呀拉索”,东北地区常的“哼哎哎咳哟”“依呼呀呼咳”,江浙一带常用里格、子格,句尾衬词常用“哟哇嗬嗬来”“哟嗬”等。
    注重语言风格中的基本要素,解决好与风格,方言与风格衬词与风格几个关系,无论是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还是我们民族声乐,都是至关重要的。离开语言,声乐也就没有意义了。正如我国民族声乐理论中所主张的“腔随字走,字领腔行,以字带声,以声传情。”这也应当是我们歌唱的准则。
    演唱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的音乐形象表现在旋律上,其中包括节奏、调式、曲调,这些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作为一个声乐演员,尤其是民族声乐演员,更要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精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但学习的目的不是模仿先人的风格,而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年的巡回演出和采风,使我有机会到过许多地方,祖国的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古城小镇以及各少数民族地区,使我逐渐积累了许多素材,掌握了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曲调,抓住了特色,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创作之中,逐渐做到心里有风格,口里出风格,化民情为己情,并融情于声中。这样在演唱不同地区/不同体裁的歌曲时,能利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取得不同的效果。
    如唱山歌一类的歌时,它高亢嘹亮,字少音长,气息沉稳延绵,给人以无限深远之感。
    晋北山歌《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


再如陕北民族《信天游》:


又如唱小调式歌曲,行腔婉转细致,声音清秀柔美,气息灵活流畅。同样都是《绣荷包》小调,因地域、语言、旋律的不同,演唱风格也截然不同。


根据地域特点,抓好旋律风格,也能为突出风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南方气候温和,山青水秀,语调较为平稳柔和,演唱风格多秀丽轻巧,优美细腻。如广东“落水天”:



北方气候寒冷,人们性格粗犷爽朗,音乐曲调高亢挺拔,演唱风格就应该是声音洪亮。如陕北民族《三十里铺》


宁夏民族《歌是阳沟妹是水》


    总之,地区特点不同,语言不同,旋律不一样,风格也各异。如果忽视了这个问题,在民歌的演唱上,就算是失败。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是个永远讨论不完的课题。演唱风格的关键,并不在于发声方法,而是前面所说的语言。但语言本身又不等于风格。风格是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上和语言特点中产生的。而且,风格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曲调和旋律的不同,与生活条件的改变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所以,如果演唱者不进行一定的创造性劳动,就不会有独特的演唱风格。广收才能博取,作为声乐演员,必须为此付出艰苦的劳动。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的。
    首先,从戏曲唱法中借鉴和吸取长处。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各地方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剧种,如京剧、豫剧、沪剧等,还有数不清的地方小戏,如二人台、花灯戏、二人转、秧歌等。各剧种演唱都有独特的风格,要敢于把这些独特风格融到演唱中去。老前辈郭兰英老师在这方面独树一帜,作出了好榜样。她由演出戏曲到演唱民族歌剧,取长补短,将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我在演唱中也学习运用,如在演唱民歌《走西口》时,了解到它是以内蒙古、山西、陕西一带的人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口外谋生为背景后,我从人物心态处理着手,在不失本色的前提下,借鉴了晋剧演员王艾艾的“嗨嗨腔”的演唱风格,在歌中唱


结合特有的咬字行腔,增添当地特有的味道,一气呵成,使这首长达8分钟的曲目,达到了预想的效果。香港雨果录音制作公司正是倾心于这浓郁的地方特色,为我录制了2l首中国民歌独唱专辑CD,片名就叫《走西口》,在国内外发行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从说唱艺术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演唱风格。说唱艺术往往一人一台戏。许多说唱艺人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创造了说和唱结合的作品,尤其是有许多说唱作品歌唱性很强,如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等曲目,具有感情细腻,旋律婉转,抒情优美的特点,我得益于说唱艺术中娴熟的咬字技巧以及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他们浓郁的曲种风格和韵味。如我在录制“九洲方圆·风筝集”专辑中,挑选的具有京东大鼓风格的《放风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使我的演唱风格多样化,又丰富了我的演唱曲目。
    第三,从润腔和音色中突出演唱风格。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润腔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各地区、各民族的润腔随着语言风格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润腔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民族唱法中一个带有特殊性的技巧。衡量一部民族声乐作品的标准,往往要看是否以情润腔,字正腔圆。如何将美声唱法的共鸣技巧应用到民族声乐中去,使音色、字、腔、味有新的音乐形象,这就根据不同的艺术要求,灵活调整共鸣部位,巧妙运用技巧,突出演唱风格。我从几个点上人手:
    1.灵活运用不同的共鸣腔,使声音调节紧松随意,配合自如,唱起来没有负担。如陕北民歌《赶牲灵》(1=C)

其中2到5由真声混声到假声的灵活运用的最好例子,此外也是风格和技巧相结合的表现。音色的变化是演唱风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音色有差异同时也体现了风格的特征。
    2.在润腔中用技巧解决演唱中的技术问题。力求达到演唱风格的完美。如


结尾的“哟”字,如不用直音就没有味道和特色。
    3.用力度来润腔。恰当地用好轻重、强弱、渐弱、渐强等力度来渲染情绪。突出高潮。
    4.用声音的变化润腔,表现歌曲中要表现的喜怒哀乐,用声音形象刻划哭声、泣声、笑声等。
    5.用速度、节奏的变化润腔,要快的速度不能慢,要慢的速度用中速也不能达到歌曲的要求。
    总之,润腔的不同,避免了千歌一曲、万曲一腔的问题。只有从细微处人手,不放松每一个环节,演唱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谈谈演唱中如何突出“情”字。
    古人云: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就是说,演唱中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只有自己唱得动情,歌声才会动听。要使歌声化人,就必须与人情通。唱出歌曲的思想内涵,引起听者的感情共鸣。
    如我在电影《归心似箭》中,为女主人公玉贞配唱的主题歌《雁南飞》,第一句“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我在“飞”字上突出表现主人公不愿意让她的恋人——抗联战士离去,却又强压自己的感情,舍去儿女情长,目送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时矛盾心情。
接下来,在处理“心欲碎”三个字时则进一步表达她肝肠寸断的痛苦,因为这一别,也许会成为永别。发自肺腑的倾述和画面上依依不舍的离别结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也是这首歌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又如,我为舞剧《沂蒙颂》配唱的《愿亲人早日养好伤》这首歌,我除了按剧情的要求达到声音甜美,思想感情朴实,真挚外,还着重表达了解放区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用发自心灵的声音,表达军民鱼水深情。作为歌唱演员来说,只有这样去演绎作品,才能历久弥新,让人记忆犹新。达到了思乘风驰、情随浪涌的境界。
                                                作者:单秀荣  中国歌剧舞剧院  国家一级演员


 


联系电话: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 详细地址: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47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