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会指定官方媒体
  • 新闻动态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三个主要环节:一、正确唱声

 

    一、正确唱声
    正确唱声,主要体现身体各部分腔体的状态活动,所谓状态活动,就是有关部位科学的用力方式,这种身体内部有关部位的用力方式即要协调,又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知道,歌唱发音不用力是不行的,但用力不得法也发不出好的声音来。那美妙、松驰的声音正是正确用力的结果。
    A鼻咽腔
    鼻咽腔是产生鼻咽音的主要共鸣腔体。鼻咽音是歌唱发声中的“顶”能充分发挥高位音,引导音的功能.鼻咽音具有一种向前的特性。这种特性并不是由于气流向前冲击而产生的,恰恰相反,它是在鼻腔后侧,软腭上小舌的后上方区域有一种伸缩力、这种伸缩力就是肌体的状态活动,如同射箭,要使箭向前射的远,弦就要向后拉的深,后鼻咽腔里的肌肉是有能力伸缩的。这种伸缩的力量对于稳定鼻咽音、稳定声音的共鸣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强调这个腔体的用力动作,支持力的感觉,在训练中要伴随着深吸气打开腔体,使腔体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做好共鸣的准备,一但发声就要立刻把声音送人腔体里去振动,同时要和呼吸支持相配合,每天的音节、琶音、跳音的严格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它能锻炼使后鼻腔体伸缩自如能力、灵活敏捷的能力。待到声音发展到小字二组F以上的音时阶音稍带欧的色彩,依音要往后咽腔唱,并且后鼻咽腔稍开一些,乌音咬住,这样能够帮助后鼻咽肌的正确用力,而且有利于在鼻咽里抓住一种集中的力量,使声音立起一些,一但学生可能是偶尔出现的某一正确的发音,就要及
时地指出,并以此做为建立正确发音的“反射信号”,对他们进行反复刺激(即不断重复同一要求)从而使之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记忆在头脑里,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客观的准确的耳朵。
    鼻咽音在歌唱中往往用于起音,叫软起音。这种起音的特点是从弱渐强,柔和自然。在保持音和延长音时,鼻咽地的稳定能使音色明亮,声音运转灵活。使歌唱赋于技巧性。
    民族唱法的学生往往起音的位置偏低,横的、挤的声音多,真假声混合的能力差,其主要原因是能产生鼻咽音的后鼻咽腔缺乏运作能力。面对这种情况,只要集中力量有利地训练都能得到改善。
    B口咽腔
    口咽腔的位置在口腔的后部。这部分在歌唱发声中起到一种过渡音的共鸣效果,它还起一种“桥梁”的作用,表现它对鼻咽音和胸腔音的支持上,对鼻咽音的支持力点要高,对胸音的支持力点要低。这也靠口咽肌的活动方式,也就是肌肉的伸缩力。它的力点是可以上下移动的,要随着音的高低而变化。这种变化不能离开咽肌。
    如果在歌唱发声中,口后咽肌不主动用力,不起到支持作用。那么声音在这里就要被耗掉一部分,那就消弱了声音的力度、音色、音质、表现力就显得不充实、完美。
    民族唱法的初学者,往往口咽肌的力量不好,对鼻咽音的支持能力差,口腔用力多,声音就往口腔里跑的多,那些发白、发横的声音都是口腔用力的结果,造成了声音上、下不通畅。只要加强口腔后咽肌的伸张能力。有意注意口腔后咽肌的用力动作。加强对鼻咽音的支持,加强吐字在后咽里形成,肌肉的用力的方式就能得到改善。
  C胸腔和腹肌
  胸腔产生共鸣主要在低位音上,在民族歌唱中,胸腔共鸣用的较少,但在一些哭腔、低沉、悲泣的声音效果中,还是很好的运用了胸腔共鸣。如《江河水》中的第一句“江河水”起音是在小字二组的D升至E然后下行至大字三组的A,还有(《白毛女》中《恨似高山仇是海》中“白了头”一句,起音从小字二组F一直下行到大字三组降B,这都是从鼻咽音起音下行经过口咽腔至胸腔,运用了哭腔的技巧充分发挥胸腔共鸣的典范。
    胸腔共鸣的产生是通过喉壁向下扩展,并向下传递声音而产生的。随着音的下行,要逐步地扩大传递的动作。在语言发音中,语调越低,胸音越多,这并不需要扩胸来增加胸腔共鸣,但要利用技巧才能适用于歌唱发声共鸣。在训练胸腔共鸣时,必须同鼻咽音做为引导,口咽音做为支持,逐渐往下,同时注意横隔膜、腹肌力量的配合。
    腹肌主要体现在运气,用力支持方面,所谓支持就是把吸进来的气,不让它立刻跑掉,继续保持吸气的感觉,让呼的肌肉和吸的肌肉联合,共同用力,自如地合作,这就是歌唱的支持。多明戈说:“哪一天我独自走到钢琴前;一下子唱了二十个咏叹调。这种方法是在气息上下功夫的,是不浪费气息的歌唱”。在歌唱发声中用气,虽然是在语言用气的基础之上,但它同语言的自然呼吸有所差别,它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有控制的呼吸,玛达、奥利韦罗说:  “我有时像似用内省的双眼看见自己的呼吸活动。进行呼吸时,我意识到横隔膜。如吸气时意识到横隔膜没有活动起来,就说明机体内部有些部分没有发挥作用”,这都说明气息的运用能力对歌唱发生是多么重要。
    发展呼吸,就要充分发挥横隔膜和腰腹部呼吸肌肉群的力量,使呼和吸的生理功能充分发挥,从而使呼吸便于保持和控制。并且要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力量。民族唱法的学生往往这方面能力差,必须努力加强锻炼。另外,在训练中,发展呼吸要同发展鼻咽音、口咽音一同结合起来,学会协调,学会配合,并且真正体会是歌唱发展了呼吸。
    二、正确唱字:
    汉字是从象形字发展而来的方块字体,汉字的字音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每一个字的字音有不同的声调,即平声、扬声、上声和去声,共四声。声调不同,字的意思也不同,而且又根据字尾的不同分为十三辙三大类。
    1类一七发花姑苏也斜其特点是一音到底、口形不变、不收尾
    2类中东江阳人辰言前其特点是在字音延长时带有鼻腔音的色彩与倾向,收音时归人鼻腔,口形略有变化
    3类怀来灰堆油求遥条梭波其特点是吐字过程中,口形变化较大,口腔要做适当的调节控制。
    民族声乐教学,戏曲训练中唱好十三辙,其目的都在于将吐字训练好。美声讲是将元音训练好,意思是一样的。
    每一汉字又分作字头、字腹、字尾。字头是由气流接触或磨擦喉、颚、齿、舌、唇五个部而产生的要咬的准,字腹是最有共鸣倾向的要在口腔后咽部位形成要吐的园。字尾要收得好,必须交代清楚,要归的巧。归纳起来就是“字头要准、字腹要园、字尾要巧”这也是技术问题,在教学中无论是发声或演唱曲目时都要有力地强调“字正腔园”、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这一概念引起相当的重视。首先,要训练学生对歌词有良好的语感和语音,要将所有的字念在咽腔里,根据声母、韵母的不同在咽腔里做相应的变化,口腔的动作尽可能的小,以便使后咽腔得到充分的锻炼,并且在念字的同时紧紧地跟共鸣联系起来。
    声乐艺术是通过美声和语言来表达内容的,所以说声乐艺术的基本功训练除发音系统训练外,还包括吐字系统的训练,这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如果歌词唱不清楚,就意味着歌曲的内容被忽视。歌词是赋于歌唱性的语言,要想让人听得清楚,就得把每个字咬的准确。吐得清晰,再加上科学的发音技巧,这样,就会出现“字正腔也园”的艺术效果。
    接受美声唱法训练的一些歌唱者,一般来说比不上民歌或戏曲演员的吐字清楚,这是因为民族唱法或戏曲演员的发音状态相对来看接近语言发音,但声音不洪亮、穿透力不强。而美声唱法的声乐发音同语言发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声音洪亮、优美,但咬字不易清,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两者达到协调统一,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两者的技术水平,在更高标准上的协调统一。
    三、正确唱情
    在歌唱中,如果歌唱者想的只是技巧,那么他的演唱将是冷冰冰的,没有灵魂的。如果没有感情和精神来支持,甚至要使歌唱中的技巧达到完善也是不可能的,为了达到正确运用情感的目的,首先必须从歌曲的内容出发,要很好地、深刻地理解领会后化为感情,再用演唱技巧方法将感情表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方能达到艺术的教育作用,观众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得到了艺术上的享受。
    作为歌唱艺术,也和其他艺术规律一样,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以情带声”产为了达到“声情并茂”这一艺术标准。一方面,我们是为了表现内容、表达感情这个目的而去学习、研究技巧、方法和手段的。另一方面,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技巧方法才有可能去表现感情。如果技术方法还没掌握,以“情”是带不出“声”来的,更谈不上“声情并茂”了。我们在学习技巧的同时,努力增加文学修养,接受姊妹艺术的熏染和启迪,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起来想去二度创作的心情和愿望,到了一定阶段,就用这种心情来带动和促进技术的发展。我们不能每时每刻都要求学生要“以情带声”因为技术方法和基本功的训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属于纯技术范围。那种认为只要有了情感就可以唱好高音、发展声乐的作法是不科学的。但是,也不应否认演唱者的心理、情绪对歌唱的直接影响。因为歌唱是一种精神与生理密切结合的活动,如果演唱者心理状态好,此时的发声器官也必然是协调的会被正确调动起来。当年郭兰英演唱的《绣金匾》,当唱到“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时,感情真挚,眼含热泪,尤其唱到末尾一句“我们热爱你”时,由于感情充沛,声音的运用服从感情的需要,声音饱满而有力度,有极大的感染力,纽漫演唱《卡门》里《塞维利亚老城墙旁边》一段,由于纽曼艺术功底深厚能很好地、很准确地理解吉朴塞人的性格,
生活原则及生活方式,深刻地理解卡门的内心世界,以及很准地把握住歌词旋律所提供的音乐风格、韵味、格调等,所以在演唱中,声音的伸缩力极强,从两个P到两个F之间,声音的控制极好,面目表情丰富,形体上的一举一动,无不在吐露卡门的情感。
    可见,一位好的歌唱者,无不是感情的力量和技术的力量的溶合,听了他们的演唱,用一句中国古老的话语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正确理解感情与技术的关系,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技术方法一定要为艺术内容服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把唱情、唱字、唱声更好地协调、完善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
    一个好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在面对一个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时,他应该清楚在什么阶段应重点加强什么方面的训练,这是形成教与学顺利成功的关键所在。
    知识是没有止境的,追求艺术的完美是没有止境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

                                                                        吉林艺院张莉

联系电话: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 详细地址: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47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