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新观点与新尝试——广西艺术
多年来,“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这两种提法被各项声乐比赛从八十年代初沿用至今,并将继续沿袭下去。但行内人士都清楚,这样的提法不尽准确。尤其从声乐教学角度上讲,唱法只有一种,这就是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确切的说也就是全世界所公认的最科学、最美的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唱法。用意大利美声唱法唱外国歌剧、艺术歌曲;同样也要用意大利美声唱法唱我们中国的歌剧。创作歌曲、甚至风格浓郁的民歌,它们的发声方法都是一样的,只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用不同的音色与技巧去表现不同的语言。感情与风格,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简而言之,用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结合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来演唱我们中国的声乐作品,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声乐。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正确的声音观念应该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学会用横隔膜控制气息,把声音送到高位置,从“面罩”透出来,这也就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精髓。要做到以上所述,必须有正确的呼吸,即强有力的气息支持;还要有声音的高位安放、共鸣焦点和准确、考究的咬字、吐字、归韵等。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并总结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与做法。经过课堂教学的大胆实践,证实了这对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难点是卓有成效的,因此愿借此文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与研究。
一、用抬高颧骨、提起笑肌、绷紧“面罩”的方法带动横隔膜向外、向下与小腹形成对抗的运动,使声音得到强有力的气息支持。
首先,歌唱中的吸气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把气吸得较深,二是打开喉咙,三是吸通鼻腔。具体的做法是用嘴巴和鼻子同时吸气,如同闻花的感觉,气吸到了肺里,肺部扩张,将横隔膜往下压,横隔膜又将胃往下压,肠子又要给胃让点地方,因而使得小腹微微隆起,这样气就吸得深,沉得下去。再者用嘴巴吸气时硬口盖要打开,上牙的大牙部分要上抬,这样软口盖与小舌头都会随之上抬,喉咙就打开了,形成了口咽管,下与气管相通。同时用鼻子吸气时,鼻翼须膨胀、张开,鼻腔就吸通了,下与口咽腔相通,上与头腔相通。这时可以想象成整个人就象一条上通下达的管子,毫无阻隔。如此这般就完成了吸气。歌唱发声时须呼气,方法是收小腹,即用收小腹的力将横隔膜往上推,使肺里的气被推出来,气息冲击声带便发出声音。由于吸气时形成了口咽管,喉咙、鼻腔也已打开,歌唱发声时要保持这些状态不变,声音便可依次经过咽腔、口腔、鼻腔而进入头腔,从而得到有混合共鸣的高位置声音。在此过程中,横隔膜必须与小腹形成反向运动的对抗力度,即横隔膜要向外绷,向下压住点,不让肺里的气一下子全被推出来而撒掉,要有控制地缓缓推出,这样才能支持声音,有序地唱完每一个乐句。所以控制气息的长短、强弱全靠横隔膜与小腹对抗的力度,当然,在这个对抗中小腹的力度始终要大于横隔膜的力度,否则气就出不来,也就发不出声音了。掌握好这个对抗的力度后,就要讲究声音的高位安放,在歌唱发声中口咽腔始终是打开的,并形成管状,气息就是经过这个管道将声音送经鼻腔而上至头腔,安放在高位置上,从“面罩”透出来,最终得到靠前、明亮、轻松、流畅的声音。虽然声音是从声带发出的,但纯粹从声带发出的声音是苍白、无力的,必须绎讨各个腔体的混合共鸣才能得到美好的乐音;因此在我们的感觉上成声的部位不应在声带,而应在头腔,而且还要有集中点,即声音的焦点,也就是从“面罩”透出来的这个点,具体地说这个点就在额头(即脑门子)当中,这就是声音的高位安放。
要把声音送到“面罩”部位的焦点上,靠的是横隔膜控制气息,但这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特别是初学着,是很难感觉与做到的。为解决这个难点,笔者用了本文这个问题标题中所述的方法。因为用嘴和鼻同时吸气时,己形成了颧骨轻轻抬高,笑肌微微提起,“面罩”稍稍绷紧的状态,即较振奋的状态,这是很有利于歌唱的趋势,随即就可歌唱发声了。做法是在前面较振奋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地抬高颧骨,提起笑肌,绷紧“面罩”,高度振奋,这几个部位的力都往声音的焦点上走,而且力度的大小是与音高成正比的;这样一来,横隔膜紧跟着也就有了向外绷紧和向下与小腹形成对抗的力,从而控制气息,把声音送至“面罩”的高位置焦点上,并稳稳地站住。这样就找到了用气息支持声音的良好感觉,避免了用喉头肌肉帮忙的紧、咔、撑等现象。在这个全过程中,喉咙始终是打开的、放松的,喉结是自然落下并稳定的;如果颧骨、笑肌、“面罩”的力松下来,横隔膜也随之松垮下来,着力点马上会落在喉头上,就无法科学地发声与歌唱。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切身体会到把头脑的思维用在“面罩”部位的器官上(如颧骨、笑肌等),用它们作为着力点往声音的焦点上运动,这与把思维用在横隔膜处,去做好与小腹的对抗,控制好气息把声音送到“面罩”的焦点上相比较起来,前者距离要近得多,因而也容易做到得多。由此也可体会到颧骨。笑肌、 “面罩”的向上运动与横隔膜向外绷紧、向下与小腹对抗的运动是相关联和相一致的,是起带动作用的,前者做到了后者也就自然做到了。也可以把这种做法理解为用“吃惊”的状态歌唱,唱高音区是大吃惊,唱中音区是中吃惊,唱低音区是小吃惊,绝不要扔掉这个状态,用气就会便捷得多。
二、歌唱的咬字、吐字、归韵要准确、清晰、规范,可试用“六齿着力咬字法”。
在歌唱中,咬字的着力点是在口腔的前半部分,是用其上牙和上口盖积极往上咬字。在前面第一个问题中说过,吸气时要打开鼻腔,其作用除了让声音通过它进入头腔外,还要让所咬的字也通过它进入头腔,与声音结合成有内容。有情感的乐句抒发出来。要让所咬的字到达高位置,字头要在口腔前部的上牙和上口盖处形成,
随即往“面罩”的焦点上送,字腹则已落在焦点上延长,直至字尾、归韵都保持在同一位置上不变,这样军与声音的方向、位置形成统一体,就达到了高位置的歌唱;并能使歌唱的语言准确,清晰与规范,也才能符合我们民族语言的习惯与规律,悦耳动听。
有的人用口腔的后半部分与大牙咬字,嘴皮是松的,咬出的字轻则含在口腔内,形成音包字,浑浊不清,重则造成舌根音与喉音,这是声乐演唱中的一大忌,必须予以纠正。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施行的方法是:把咬字的着力点用在口腔前面上牙的两个犬牙之间的六颗牙齿上,最宽的字也不能超过两个犬牙之后;其中怀来辙、言前辙、一七辙、人辰辙、也斜辙的字看力在两个犬牙上;发花辙、江阳辙、遥条辙、灰堆辙的字在两个犬牙往前对称的两个牙上;梭波辙、姑苏辙、由求辙、中东辙的字着力在两个前门牙上,咬所有的字嘴皮都要随之用力逮住字,不同辙的字用不同的口形往声音焦点上送;加之在第一个问题中提到的用“面罩”部位的器官上提用力的发声方法,这与咬字用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焦点也是一致的,如此就能做到声音统一,语言优美,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归结起来,歌唱时要用上“面罩”部位的三角区,即以上牙。上腭为底边,底边的两端到颧骨。直至额头中心的焦点处为斜边,组成一个三角形,用这个三角区中的几个器官按照本文所述的发声、咬字方法来歌唱,从而带动呼吸器官的正常运动,以取得各部分腔体的综合共鸣,使声音具有更大的穿透力(俗话说能“打远”)与生命力;也才能使声带活动的负荷量最小,效率最高,能量最大,使声带免受损伤,永葆青春。这样也就建立起了科学发声的牢固概念与过硬技术,走出一条我国民族声乐的崭新道路,并力争在世界声乐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进取,不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