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让民族声乐之花竞相开放——糜若如
作者:秩名 发布于:2017-08-18 05:54:51
文字:【大】【中】【小】

关于民族声乐演员及民歌的演唱,似有“千人一腔”、 “众人一调”缺少个性之势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歌唱演员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民族声乐学习,.也必须从科学的发声机理出发,进行系统的发声训练,尽可能地拓展音域、纯净音色、提高声音的表现力。没有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和训练,演唱者是不可能达到各类民歌及创作歌曲的技术要求的。民族声乐正是通过科学的训练,在展现民歌风格的多样性、增强艺术效果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一是我们某些民族声乐工作者当前有偏重于声乐技法的学习,面忽视向民族、民间学习的倾向。如果我们不熟悉民间音乐,不了解民众的思想和审美观点,那么就很难唱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并深受群众欢迎的歌曲来。所以,一个民族歌唱家、民族声乐工作者,对民族、民间的歌唱风格,演唱技法积累愈多,就愈能融汇贯通。从而于不知不觉中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具有“驾轻就熟”的技艺,而这也正是我们民族声乐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目前,有些演唱者急于求成,一味对某些歌唱家的演唱风格进行全方位模仿,忽视民族传统营养的吸收,忽视基本的训练,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而媒介对多品种多式样演唱风格也宣传不够,同时由于经费短缺等因素,踏踏实实深人生活采风学习的良好传统越来越被人忽视,音乐创作中音乐语言的陈旧,一个模式,这些都是造成“千人一腔”、“众人一调”缺少个性的原因。作为民族声乐工作者,我们必须对此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少数民族的歌唱艺术是充满浓郁泥土芳香,万紫千红的百花。只有深刻了解、体察少数民族人民的内在性格的特点,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特定心理素质、性格,以及赖以滋生的特定的环境,才能理解为什么人民唱起弦子来,是那么婉转、细腻;唱起堆诣来是那么热情奔放;唱起那皑皑雪山,让你感到胸怀坦荡;歌唱辽阔草原,让你感到心旷神怡;歌咏清泉、美酒,令你神往、心醉。
对少数民族同学发声技巧的初期训练,我认为重点是保持他们的最好音色。一方面培养他们热爱自己民族、珍视民族传统的观念,增强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建立民族的自豪感;一方面要求他们勇于借鉴。要大胆地学习古今中外有益的东西,并结合本民族的语言、特有的歌唱风格色彩、心理素质、审美观念,使之成为自己民族的新东西。
在声乐教学中,注意借鉴西洋唱法中的打开喉咙、稳定喉头、统一声区、鉴别声部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但这些手段,一定要“为我服务”、“为我所用”。
70年代以后,大量运用真假混合声区。我认为真假混合声区的运用,是民族声乐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混合声是指真假声混合的嗓音,要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中低声区不宜过真、过重,高声区不宜过假、过虚。要建立宽广的音域,圆润的音色,关键还是要把真假声运用的多寡,符合民族声乐色彩、审美情趣的要求。有些少数民族色彩浓郁的歌曲,真声因素要多一些,有些则要求假声因素多一些。总之,要细心品味,不可粗心大意。下面谈几个实例。
乌日娜1984年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考人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成为我校的一名本科正式学生。她勤奋好学,入学第二年就荣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的“金凤奖”,后来又获得中国作品声乐比赛第一名。她演唱的《鄂温克酒歌》和蒙族民歌《白骆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学的四年学习时间里,她克服了许多困难,较好地解决了真假声在本民族民歌演唱上的矛盾;短调和长调运用声音的矛盾;掌握汉语吐字与本民族语言吐字的矛盾;民族,民歌风格与西洋歌剧的风格的矛盾等等。
鄂温克族乌日娜的声音基本训练中,既用常规的声音练习曲,喉咙打开,腹式呼吸的气息,稳定的喉头,位置安放的同时,采用了乌日娜熟悉的长调片断的旋律作为练声曲来训练,中低声区要求象说悄悄话,轻声叹着说的感觉,高声区要求吸着唱。叹气的说与吸着唱是整个练声的核心,贵在耐心地坚持,切勿因中低声而放开嗓子,或追求音量,追求所谓的音色。严格要求她声音的连贯,气息的平稳,喉头的稳定。经过严格的训练,乌日娜逐渐地开始获得真假声混合的声音效果。考虑到蒙古族与鄂温克族长调的特殊要求,要求她演唱长调时多用一些真声,即在自然说的基础上,声音运用稍实在一些,爆破音但切勿过分。在唱其他歌曲的运用中,一般都采用真假声混合声区的要求,尤其进入高声区时,一定以假声为主的混合共鸣。这时严格的呼吸训练尤为重要,建立稳定自如的高音是整个训练中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克服高音的恐惧感,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进入声乐艺术的第二创作中去。少数民族的歌手培训,真假声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些风格性较强的民族如藏族、蒙族民歌演唱的训练,考虑真假声的比例是十分重要的。真假声比例运用得当,对表现民族风格,韵味到十分好的效果。在对乌日娜的训练中,注意了这个问题,演唱的效果就比较突出。
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苗族,其歌唱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怎样才能把传统的苗歌演唱形式,与现代化的科学发声方法相结合起来,使苗族歌曲演唱技术有一个更大的提高和发展,这是一个课题。苗族歌唱演员杨琼在上大学时,一直在做这种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功。
在首届中国民歌大奖赛中,苗族歌手杨琼演唱了一首《芦笙情歌》,这首歌采用了科学唱法与传统的苗族歌曲唱法巧妙地结合而演唱的。这次大赛,杨琼荣获金奖。这种唱法,得到专家的肯定。
《芦笙情歌》是苗族“芦笙节”或其它喜庆节日,青年男女经常演唱的情歌。这首歌以苗族特有的乐器芦笙为线索,以青年男女相互倾慕真实感情为纽带,充分体现了民歌的风格。芦笙,是苗族特别喜爱的乐器,用笙竹制作而成。芦笙多在农闲聚会逢年过节时吹奏。苗族芦笙节,是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的芦笙会是苗族人民探亲访友、比赛芦笙展示服饰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选择配偶的佳期。小伙、姑娘求偶的标准,是看他对芦笙吹奏表演水平的高低或她挑花刺练技巧的优劣。正如俗话所讲: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哼,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每逢这时,各村寨男女老少穿着盛装,姑娘们银角银花,尤如仙女下凡。在芦笙场上,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男女青年的爱情。小伙子开始吹相互赞美的曲调,然后吹奏邀请曲和贺场调。在这当中,一他们都在笙堂里物色心目中的伙伴。到了午夜,便吹起各种柔美的情歌曲调,倾吐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姑娘若爱上了某个小伙子,便将自己亲手绣的美丽的花带,作为定情信物,轻快地拴在意中人的芦笙管上,敏捷地播下爱情的种子。姑娘约小伙子去唱歌,小伙子便吹起“感谢调”,去和姑娘对歌或谈情说爱。
《芦笙情歌》突出地表现了上述这些丰富多彩。美丽动人的场面。这首歌的音乐旋律基调是按芦笙的最佳演奏音色和效果写成的。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时,歌中的衬词尽可能摹仿芦笙的音响效果。以原有的民族特色为主,在保留原始的发音基础上与声乐专业学习结合,与科学的发声方法结合。这样,歌曲既保留了民族的原汁原味,又溶入了现代化的演唱技巧。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苗歌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苗寨好风光》,她是一首飞歌形成的。 “飞歌”是“游方”活动时唱的类似山歌体的民歌。传统飞歌的曲调,主要是表达男青年邀请姑娘出寨“游方”(用歌唱方式来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在苗族地区,我们.经常可以在傍晚或节日,看到三五成群的男青年,在将走近姑娘的-寨子时,远远唱起了音调高亢。热情纯朴的“歌”,邀请姑娘出寨“游方”。姑娘们就会换上绣花衣裳,戴上亮晃晃的银饰跑出寨头,也用飞歌来应答。然后,高高兴兴同往游方场,小声哼唱游方歌表达相互的情意。飞歌主要流行在贵州苗族地区。
杨琼演唱的“情歌”和“飞歌”中,可以看出,既有高亢。激越、奔放、起伏宕荡的特色,风格了。奔放、起伏宕荡的特色,又有委婉悠扬、缓缓抒情的风格,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苗族歌曲的演唱风格中有一种特殊的爆破音,这种听起来尤如两节的声音在一般的声音运用中是不允许有的,被称为是真假声打架的声音,但苗歌演唱的运用中却成了一种非常有韵味的风格,由于这种特殊的需要,两节的声音要保留,但这种声音召之即来,来之能用,挥之即去这是十分重要的,不然即成为声音训练中的弊病。在扬琼声音训练中真假声的运用有时假声多于真声,但高间要结实,这是与气息的稳定支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热情奔放的藏族的人民,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民歌。西藏民歌是人们劳动和生活心声的飞扬,充满泥土的芳香,她象万紫千红的花朵,盛开在西藏高原。
藏民歌喜爱高亢、嘹亮、婉转的抒情嗓音,大都以真声为主,与假声结合,完全用假声演唱很少见。益西卓玛是位藏族歌手,她演唱的《拉萨,美丽的日光城》,是一首山歌和锅庄混合而成的歌曲。这首歌深受藏区人民的喜爱,广为流传,也是益西卓玛演唱风格的代表作。曲作者是西藏著名的作曲家江口戈。他运用民间的素材,加上现代的创作手法,创作而成的一首很成功的作品。益西卓玛演唱这首歌时,运用独特的演唱风格,用真假声交替及爆破断音,运用了藏戏中的“缜固”,就是靠气息恰到好处的声带的张力配合,给人以清脆、高亢的头声感觉,增添了乡土气息和草原意境。益西卓玛生长在西藏高原,西藏的山水哺育她成长。益西卓玛每唱一首西藏民歌都能自然运用她特有的演唱民族风格。在中央民族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前提下,又提高了演唱技巧。入校时只能演唱小小的民歌,现在能演唱许多难度较大的创作作品,大大地提高了演唱能力。在演唱过程中,汉族作曲家经常给益西卓玛写一些弦律很美的歌曲,但在风格和特点上稍差些。这时,益西卓玛常常采用藏族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加以处理。这样,经过“画龙点晴”之后,歌就有浓郁的藏族益西卓玛能成为一名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族演员,能较好地掌握本民族、民间的唱法演唱民歌,民族风格掌握较好,深受各民族人民和外国朋友的欢迎,是与她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坚定地走民族声乐之路分不开的。
京族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至今全国不足二万人。大都聚居在广西防城民族自治县江平区的万尾、巫山,山心三个小岛上。俗称京族三岛。
京族旧称‘越族”,1958年改称京族。京族的语言即越南语。
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捕捞渔业。京族人民喜欢唱歌和跳舞,有开歌会的习俗,京族称为“唱哈”即唱歌节。京族民歌大多与“海”有关,加之京语特有的音调,使京族民歌极富于表现力,可听性较强。大海造就了京族,大海给京族博大的胸怀和胆识。大海不仅给京家千网鱼蟹珍珠,同时也给京家万般美妙的音符。
钟恒金是近年来,在国内多次重大声乐比赛中,崭露头角的一名优秀的京族民歌手。他的歌声清脆水甜,极富感染力。中音优美醉人,低音深邃,令人回味。特别是他金子般的高音,给人情神激越,奋发向上的美感。钾恒金是大海的儿子,从小在海边成长,长大在船上撒网捕渔喊号子,是大海给他一副嘹亮的歌候。他善长演唱一些水上号子和渔歌。近年来,他演唱的《京家渔歌》,获96年“双汇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三等奖,在96年中央电视台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上演唱,给专家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京族民歌的演唱,十分讲究鼻音及轻声的运用,并在演唱中刻意追求音腔的表情意义。这与京语中鼻音运用较多,声调丰富,有着直接的关系。京族语言发音鼻音较多、较重、较暗,位置也较低,这样很难表现带有较强艺术性新编京族渔歌。针对这一难题,给钟恒金自身的声音特点,要求他多训练“e”、“i”母音,使他很快找到了高位的安放——头腔共鸣。特别是通过咽部力量和深呼吸训练,使他弥补了原来演唱京语渔歌时,声音过暗,声音单薄的不足,使其声音表现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京族民间音乐作品多采用四、五度调式框架,而旋律线则比较深情、婉转、内在。旋律线条常围绕着调式中的骨干音作波浪型及回返型的进行,装饰性较强,在训练中,要求钟恒金紧紧抓注这一特点进行创造发挥,使行他演唱的京族渔歌,高声区的慢板,华彩纷承,婉转达人;中声区的快板,棱角分明,叮咚如钟。
满族歌曲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的韵味,演唱风格的特点,已较难与其他歌曲区分,且资料也少,我与学生满族歌手舒舒觉罗卢捷,一起专程去满族集居地抚顺、承德参加满族音乐研讨会,向满族艺术家、民间艺人学习,了解满族的风土人情,行腔韵味。她演唱的满族创作歌曲《满族乡情,浓似酒》,在八角鼓与腰铃的陪衬下,既能将满族传统萨满教中的诵经音调揉合到歌曲高亢、粗旷、嘹亮的引子中,把听众带到对历史、对远古的追忆与呼唤中;又能以传统民歌的音调引出对满族祖祖辈辈生活的“白山黑水”家乡风情的依恋,并且最后大胆运用半音的过渡手法,将歌曲升华到热情、饱满、奔放的意境中结束,给人一种歌已尽兴未止的感觉。
审美情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上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中外是相通的。只要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牢牢地掌握民族风格、语言规律,古今中外的声乐技巧都可以为我所用,使民族声乐做到继承而不“土”,借鉴而不“洋”。总之,没有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和训练,演唱者是不可能达到各类民歌及创作歌曲的技术要求的。民族声乐正是通过科学的训练,在展现歌曲风格的多样性、增强艺术效果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欢心鼓舞歌盛世,雏凤清于老风声”,我相信,广大少数民族青年歌手只要把民族的韵味、风格,更好地融汇在民歌演唱中,掌握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不断加强音乐修养,增强民族声乐艺术的持久力,丰富民族声乐的表现力,民族声乐一定能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