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会指定官方媒体
  • 新闻动态

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问题

       中国民族声乐,这门闪耀着中华文化灿烂光华的演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起着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国民族声乐从民间走来,从群众中走来,从历史走来。中国民族声乐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经过几代民族声乐工作者在演唱、教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和近百年的具体艺术实践,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原则,自三十年代延安革命根据地涌现出大量的反映军民生活和抗日精神的民族声乐作品和演唱开始,到今天民族声乐的作品和演唱,都鲜明地反映着民族声乐艺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是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而进步。她的发展之路具有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
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如何健康发展、中华民族乐派如何尽早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如何建立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声乐学派,不仅仅是声乐界、理论界、学术界所关注的,也是中华全民族所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更是由上世纪后期开始至今几代声乐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从20世纪30年代的歌舞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到现阶段《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爱我中华》《春天的故事》、《好日子》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艺术内涵、技术含量、音乐表现,还是在作品的民族风格上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这些作品是普通民间歌手难以驾驭演唱的,客观上要求演唱者必须具有较科学、合理的演唱方法和较深厚的艺术修养。而对这些素质的培养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之一。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很多内容,教材的建设问题也是其关键要素所在。加强教材建设能使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演唱能力、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创作作品不断丰富和理论研究层次不断深入;进而推动民族声乐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本科研成果“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问题”是作者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文献综述、经验总结、比较研究、历史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根据自己多年的演唱实践、教学实践、在国内外讲学的体会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对更多民族声乐教材进行理性思考和系统梳理的同时,从文化传承、审美价值、风格样式、演唱训练、唱法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哲学的、辨析的、文化的思考。

一、成果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民族声乐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有着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歌唱家,有着大量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脍炙人口、讴歌时代、反映现实生活的民族声乐作品,有着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有着一批从事教学、科研的教育家和理论家。因而,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已成为实力强大、触角广裹、欣赏者众多的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气质和神韵的演唱艺术体系。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始终注重教育教学、演唱实践、作品创作和理论研究等诸方面的结合。这其中,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及研究既是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先行军,也是提高民族声乐发展水平的基础,在民族声乐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前瞻作用和指导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音乐院校在民族声乐教材的总体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今天教材建设的任务十分重要和艰巨。近年来,各高等艺术院校、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编撰了相当数量的民族声乐教材,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因此编撰教材的内容也不同,部分教材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深知,与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教材也是课程的载体,是课程内容得以传授、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材建设既是学术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民族声乐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演唱水平、创作水平、理论研究的整体提高和健康有序发展。本成果在文化传承、审美价值、风格样式、唱演训练、唱法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以期促使民族声乐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演唱水平、创作水平、理论研究整体提高和健康有序发展。

二、成果的基本内容

(一)明确了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及价值取向
       成果中首先明确了民族声乐教材要能够体现民族声乐的民族性、文化性、社会性、历史性、时代性、多样性、基础性、规范性、示范性等特征和作用;民族声乐教材要能够体现民族声乐基本理念和审美价值,具有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民族声乐教材应该是传播先进文化思想、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生活、歌唱大众、赞美和谐社会和传播先进文化思想、高尚道德情操的载体;民族声乐教材是训练、培养民族声乐艺术人才尽快成材、不断提高演唱水平的实现途径。
成果进一步明确民族声乐教材的选用,要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并指出价值取向恰恰是民族声乐教学的灵魂。从教材选用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训练价值和风格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翔实探讨了民族声乐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第一是文化价值,教材的选用要能够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特定内容、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律、符合中华当代文化的特定要求,要有利于培养演唱者文化气质、民族情感,有利于实现中华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弘扬。第二是审美价值,教材的选用要符合民族声乐审美追求和彰显神韵的原则,要有利于培养演唱者达到格调高雅、艺术气质的境界。第三是社会价值,教材的选用,要有利于表现人民大众喜怒哀乐悲苦愁的真实情感,要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颂扬历史和现实的真善美,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教化作用、欣赏作用、娱乐作用。第四是教学价值,教材的选用必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歌唱观和歌唱方法;必须有利于训练歌唱者提高、掌握歌唱的技术技巧和歌唱能力;必须有利于解决歌唱者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和错误的歌唱方法。最后是风格特点 教材的选用要有利于把握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时代性、群众性、歌唱性的演唱风格和特点。

(二)指出了教材建设中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首先,成果指出教材建设中要处理好教学曲目与教学法的关系。教材的选择和使用要与教学法紧密结合,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教学法和民族声乐教学曲目风格、体裁、题材、内容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学习中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作品的选择和使用,又要考虑到通过教学曲目的多样性来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演唱不同的作品风格。
其次,成果提出教材建设中要处理好教学曲目与演唱方法的关系。科学合理选择教学曲目能够建立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提高演唱水平。教学曲目与演唱方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选择表达不同时代精神风貌、思想感情、生活方式、人物性格的民族声乐作品,为民族声乐演唱方法、表现方法的发展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对民族声乐发展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丰富演唱风格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对演唱技术技巧的提高又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不断提高的演唱技术技巧程度和难度,给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空间。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繁荣是与民族声乐的发展、提高并存共生的,二者是互相促进、不可分割、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同时两者的互相提高又是它们自身发展、提高的内在动力。
再次,成果提出要处理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关系。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关系是共同发展的、并存共生的,新的作品创作可以刺激民族声乐发展,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创作。更好地提高和加强民族声乐教材建设问题,需要不断总结教育教学、演唱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经验。民族声乐教材建设要始终符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国人审美情趣,能够引领大众艺术审美趣味追求,契合民族声乐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具有中国歌唱气派和训练价值;民族声乐教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促进、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进而全面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大发展。

(三)成果阐述了教材建设的评估问题
        成果在最后部分阐述了民族声乐教材建设中教材评估的重要意义。首先,教材评估是教材建设的关键环节。教材评估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情况的检查和验收。教材评估是检验发现教材建设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是否遵照教学方案设定的重要后续环节。教材评估可分为两年阶段性检查和四年总结性整改。其次,教材评估是教学实现大纲要求的校正尺度。通过评估,总结教材建设中的经验,发现教材中的不足,分析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教材建设不断修正方向,更好地发挥作用,对民族声乐的教材、教学发展提高起到调整、督导和促进的作用。再次,教材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无限动力。教材建设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实践的丰富而不断充实、更新和提升,督促教材建设与时代同步、与生活同步、与教学同步、与创作同步、与演唱实践同步。由于教材评估具有标准性、规范性、创新性、发展性和促进作用的特点,教材建设将在教材评估这一环节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三、成果的创新点与特色
        近年来,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出版物越来越多,为民族声乐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信息和资料,其中不乏具有一定教学目标,符合继承、借鉴、发展、提高之方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涵盖民族声乐多种演唱风格,在实际教学训练中能够解决音域、音色、气息、咬字、润腔等问题的,有针对性和训练价值的教材。但是,其中适合民族声乐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演唱水平、创作水平、理论研究整体提高和健康有序发展的研究却很少。本成果是目前国内唯一围绕“民族声乐教材建设”这一话题,在文化传承、审美价值、风格样式、唱演训练、唱法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为民族声乐教育领域的教师、学生做深入详细的阐述的文章。
成果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及应用价值。成果具体阐述了在中国民族声乐教材建设时要注意体现民族精神、文化气质、审美传统,传播先进文化思想,提高演唱水平等原则;确保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训练价值的充分体现; 重点放到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基础知识进行阐述,以期丰富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本成果提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应是符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国人审美情趣、引领大众艺术审美趣味、符合民族声乐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具有训练价值和中国歌唱气派的高规格的教材,应具有达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推动民族声乐艺术事业大发展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能够从历史出发,从实际出发,结合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建系二十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材建设,摸索总结的系列教学经验之一——“三段体”教学模式对教材建设中教学曲目与教学法及演唱法、作品创作与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有效运用评估手段;如何不遗余力、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推动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做了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的阐述,必将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收益。

四、成果的社会影响
       本成果由国内音乐类核心期刊《音乐艺术》2008年2期发表,并面向全国各高校发行。成果负责人多年来对教材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相关成果集中体现在全国音乐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发表2006.1期《中国音乐》)、《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问题》(发表2008.2期《音乐研究》)、《关于高等音乐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发表2008.2期《乐府新声》)。在2005年6月5日—7日(沈阳)召开的“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部分研究成果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在2008年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宣读了《21世纪艺术教育与人类和谐健康发展》并发表在音乐类核心期刊2008年3期《乐府新声》等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国际专家的肯定和赞扬。2008年中国音乐周报连续5期刊载其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文章。自编的民族声乐教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已经再版11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总结和完善,在全国音乐类高校和同类专业中得到广泛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本成果的酝酿和成型过程使学生受益匪浅,所教授的学生中有多人荣获国家级、省级比赛大奖。如近年来: 2004年6月沈德鹏、伊泓远分获第十一届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辽宁省赛区选拔赛金、银奖,董礼2004年获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专业组银奖;沈德鹏荣获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王志新获得CCTV第十三届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三等奖;谭世超、董礼、安洁如等在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外歌剧选段展演中评为一等奖等等。
 
 
 
 
                                 2008年12月18日刘辉
 

联系电话: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 详细地址: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47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