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试论歌唱发音的“位置”问题
作者:秩名 发布于:2017-08-18 03:56:09
文字:【大】【中】【小】
试论歌唱发音的“位置”问题
自秉权

“位置”是歌唱发音、声乐教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歌唱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位置的高与低,反之,高位置的概念和意识,又促使了歌唱方法的尽快掌握。
纵观中外的民族,美声,通俗等不同唱法的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无一不具有高位置。
所有歌唱者,每当初学时,都会听到“位置”二字,诸如:“你的位置太低”、 “你的位置还不够高”、 “你的位置掉下来了”、“你没有高位置”、 “你的高位置保持不往”……等等。由此可见,“位置”对于歌唱是何等的重要。
“位置”对歌唱是重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可是有的人却一味追求,而忽视了整体歌唱的感觉和方法,结果找了一辈子位置却没找到,高音上不去,一首歌也未唱好,只好弃唱改行;有的学了几年,位置没找到却丧失了歌唱的信心,延误了宝贵的时间。另外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只要求位置,什么“你的位置太低了……往高唱……再往高……,”那么学生为什么位置太低?“病”害在发声器官的哪一部分?用什么手段能使学生“往高唱”、 “再往高”……,则含糊不清。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要求,给学生造成莫大的精神负担,感到“位置”高不可测,太奥秘了,太渺茫了……,从而歌唱心理受到损害,歌唱欲望大大消失。出现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深刻理解“位置”的实质和内涵;没有认识到方法与“位置”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的因果关系。
那么什么是位置?高位置如何形成?形成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高位置?这诸多问题,正是每个歌唱者、每个声乐老师都在探索、实践和总结的课题。
一、何谓高位置
高位置是正确歌唱发音的一种声音效果;是各个发声器官、歌唱机能有机配合,协调运动,整体发音的一种感觉。从视觉和触觉而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抽象性;从听觉来说,声音却又是具体的,因为声音是由听觉感受的,同时它又指挥着、调节着,控制着发音,所以要用听觉和发音感觉来分辩位置的高与低。因此对于初学者,就应该进行严格的听觉功能训练,让他们有双灵敏的耳朵,对发音位置的高与低,进行辩别和调节,用发音的意识、感觉来体会。另外,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位置是对学生获得正确发音的一种诱发和引导;是对发音感觉的一种形容和描绘;是给学生树立发音概念和意识的一种激发。从而尽快地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高位置的声音形象,就是头腔共鸣得到充分发挥的效果,即头声的效果。头声越多,位置就越高。其听着感觉高,好似在头顶上发出,并有嗡嗡的声响和震动感,这种感觉往往会给初学者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用往上“扯”的力量,往上“够”的办法,就可以获得高位置;有的还皱眉头。 “翻白眼”往上找,结果找呀找, “够呀够”,越“够”气越浅,喉头随之上吊,从而失去整体发音的状态和感觉。因此,高位置绝不是某个局部、某个共鸣腔单一用力。单一追求所能获得的。只有全面、完整。准确、深刻地理解这些带有形容意味。甚至抽象的语言,就尤为重要。
总之,高位置的声音,是歌唱机能协调运动、整体配合;是正确的位置概念和意识的综合效果。从而达到三个声区(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上下贯通、调节自如,声音圆润、统一,音色丰富、甜美,富有表现力,具有生命力的歌唱艺术水平。
二、如何形成高位置
高位置虽然是歌唱发音的一种感觉,声音效果,具有抽象性。但它却又是由许多具体的发声器官,歌唱机能状态、歌唱心理素质等等因素,有机配合,整体发音产生的综合效果,其要点有:
高位置1.正确、自然的呼吸2.准确的发音(声带有张紧、变薄、边缘振动的演变能力)3.各共鸣腔体的打开和充分发挥,喉头自然下放而稳定4.歌唱语言的吐字法5.声情并茂,心灵在歌唱的素质
以上五个主要部分(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是互相关联,互相呼应的统一体,少了那一点都不会有高位置。
下面分别从五个方面试论高位置与各发声器官的紧密关系:
1.高位置与呼吸的关系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是发音的动力,声音的生命力。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如果没有正确、自然的深呼吸,就没有正确的发音,更谈不上高位置。如同拍皮球,往下拍的力量越大,皮球蹦的越高。那么气息越深,位置就越高,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呼吸是歌唱发音最基本的功力。它的运用与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积极就能带动气息的快速流动,即“动情必动气”,要“以情引气。以情运气”,感情始终贯穿支配着呼吸,这样发出的声音有活力。有弹性。有感染力。但是,有的学生发声运气,总是机械、僵死的,没有一点感情。且不谈控制问题,就是呼与吸,若没有感情,会吸不会呼或会呼不会吸,都会造成气息运行中的迟滞,不但得不到深呼吸,也不可能有高位置。
不会呼一一呼气亦称吐气、哈气和叹气。若思想不积极,气息就不会积极吐出,势必造成憋气(绝非控制),致使气息僵、浅、浮、不流畅。不自然,深不下去。有的歌者,不但不积极呼气,还有“抽气”的现象,这完全违反了说话气息的规律,导致气息的供应和需要,失去平衡,这样的气息是谈不上位置和歌唱的。
不会吸一一歌唱吸气是以说话吸气为基础的;是自然、快速、无声、有感情的。可是有的学生,吸气动作很大,抬肩,挺胸;吸气的声音很响,看来似乎吸了很多气,可实际并未吸进去或吸在胸部,其结果造成吸气肌肉群紧张,胸部僵硬,完全违反了自然呼吸的顺畅和从容;违反了自然呼吸的规律。这样的吸气是永远吸不深的,更谈不上位置。
由此可以看出呼与吸对于歌唱的重要性,因此获得高位置的第一条件,就是要掌握正确的、自然的深呼吸。
2.高位置与发音的关系
有了正确的呼吸,声带才能正常工作,发挥其张紧、变薄、边缘振动的演变能力。气、声配合恰到好处,发出的声音自然是高位置的。如果声带不能闭合。不能张紧,气声失调,发出的声音必然是漏气的。空虚的、低位置的。因此声带的正常工作,气声协调,是获得高位置的关健所在。
3.高位置与共鸣的关系
气、声协调的同时,各共鸣腔体的打开,充分发挥共鸣作用并能混合运用,同样是获得高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深呼吸,喉头自然下放而稳定,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相应打开,喉部的挤卡力量自然解脱。高、中、低三个声区始终能保持头声(各声区共鸣的比例不同而已),上下贯通,形成畅通无阻的“管道”,高位置即可自然获得和保持。
鼻咽腔打开、发挥共鸣作用,尤为重要。它是通向头腔的要道,是声音的响板,能发出美好的音色和洪亮的声音。初获此共鸣会有震感并有头晕的现象,这是获得头声的体现。谁能获得鼻咽腔(即“洞洞”,我所著《民族歌唱方法研究》一书中有所论述)的发音感觉和共鸣,谁就将获得头声,获得高位置,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4.高位置与吐字的关系
吐字概念和方法的正确与否,同样是决定能否获得高位置和保持高位置的关健所在。有的学生虽然在练声时,气、声、共鸣三者能协调配合,有了高位置。可是一旦唱歌,往往因吐字概念上的错误却破坏了声音的连贯和统一。他们用生活语言的吐字法,没有共鸣的把字咬在口腔、牙齿和喉部,从而导致高位置不能保持或失去。
我国民族传统唱法,要求咬字、吐字“咬而不死”、 “咬而无痕”;要求“开口母音闭口唱,闭口母音开口唱”等等。其实质就是树立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概念和方法。这“不死”、 “无痕”、“开口与闭口”的关系,都是为了让声音保持通畅、统一、圆润。告诫人们不要将子音(声母)咬的太死,破坏母音(韵母)之间的连贯,要将字从高位置吐出;为了在字与字的转化中,巧妙演变,咬而无痕,达到字正腔圆;为了在每个字的个性中寻求声音的共性;为了将字与声溶为一体,字中有声,声中有字,即“依字行腔,腔随字走”,统一在一个“音着点”上、一个高位置上,咬清所有的字。这是对生活语言的升华,以达到语言音乐化,艺术化,音乐语气化(即用说的意念歌唱)。从而掌握歌唱语言的功力,达到高位置的保持。
因此,对初学者,就应给他们树立歌唱语言的吐字概念和方法,引导他们在高位置上吐字;用脑“想”字,将字“想”清楚;在下丹田即深呼吸支持下吐字,也可用朗颂(有音乐性的)训练。从而体会高位置吐字的感觉和方法。那种“香肠式”的吐字,永远不可能获得高位置。
5.高位置与情关系
“未曾开口先有情”、 “以情代声”、 “声情并茂”等,是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的精句。有了情,声音就有了灵魂,有了活力,就容易保持高位置。从而达到优美、动听、甜润、水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那种没有感情的练声,没有歌唱欲望的歌唱,口唱心不唱,发出的声音必然是苍白的, “一碗白开水”,淡而无味。情不到位,声音就不会到位,歌唱机能也不会积极的调动起来,也不町能协调运动。所以,情是歌唱发音的统帅, “精、气、神”是高位置的灵魂。
著名声乐教授沈湘说: “心灵是产生美妙歌声的源泉”,因此歌唱者,在练声和歌唱时,必须全神贯注,尽情地唱;掏心地唱;情绪饱满激情地唱;全身心地整体地唱。我将此概括为十四个字即,“心里有歌,歌自美,歌里有情,声到位。”
以上几个主要部分,综合起来,协调一致,有机配合,才是一个完整地发音整体,绝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孤立起来。甚至对立起来。那种单打一的、局部的、机械的学习,是不可能获得高位置的。
作为老师,耳朵要灵敏,对学生声音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分辨的一清二楚;眼睛要犀利,要敏锐地、准确地观察学生的“病”害在哪个部分,一针见血地诊断出问题所在。把抽象的高位置,予以具体化。问题指明了,手段准确了,高位置自然就会获得和保持。
三、 “位置”训练中的几种错觉及纠正的方法
1.有的学生误将鼻音当位置,以鼻音代替位置。这种错觉,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老师应敏锐地发觉及时予以纠正。对患有严重而顽固性的鼻音者,可用两指捏住鼻孔,发出没有鼻音的声音,从而体会真正的位置。
2.有的学生中声区位置很好,可是当旋律上行唱高音时,就往上“扯”、往上“够”,失去了深呼吸,丢掉了高位置;有的当旋律下行唱低音时,思想放松了,好的歌唱状态垮掉了,位置自然也就失去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在教学中要求: “在旋律进行中,不论音阶上行,还是下行;不论唱的音有多么高或多么低;不论音程大跳还是小跳,歌唱仍需保持基本状态,绝不能随着旋律的跳跃而跳台阶,也就是说高音、强音的气息,从脚下到头顶上下拉开,比如是十丈的话,那么低音、弱音的气息同样也要拉开十丈的水平线”,即“气贯全身、意贯全曲”的感觉。这样不但气息能保持平稳;喉头能保持稳定;声音能保持立体感;歌唱心理自会保持高度镇定及头脑清醒的最佳歌唱状态,一切从容不迫,遇到高音,不慌乱,遇到低音,不松懈。高位置自然保持往了。通过教学实践我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高音想远不想高,低音想高不想低”。只要用心去做,既能保持高位置,歌唱也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3.低声区转真声,多用胸腔共鸣是对的,但绝不是不要位置、不要头声。不要深呼吸的大白声、大本嗓。前面所讲的“低音想高不想低”,其实质就是要求低声区同样要保持头声,保持高位置,保持深呼吸的状态唱低音。因此低声区的真声,是由深呼吸支持的,有头声、有位置的真声。
以上与高位置有密切关系的五个主要部分,每个都是一个专题,因篇幅所限,不可能作详尽论述,只就与“位置”有关、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和总结,不妥之处,请指示。
自秉权

“位置”是歌唱发音、声乐教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歌唱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位置的高与低,反之,高位置的概念和意识,又促使了歌唱方法的尽快掌握。
纵观中外的民族,美声,通俗等不同唱法的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无一不具有高位置。
所有歌唱者,每当初学时,都会听到“位置”二字,诸如:“你的位置太低”、 “你的位置还不够高”、 “你的位置掉下来了”、“你没有高位置”、 “你的高位置保持不往”……等等。由此可见,“位置”对于歌唱是何等的重要。
“位置”对歌唱是重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可是有的人却一味追求,而忽视了整体歌唱的感觉和方法,结果找了一辈子位置却没找到,高音上不去,一首歌也未唱好,只好弃唱改行;有的学了几年,位置没找到却丧失了歌唱的信心,延误了宝贵的时间。另外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只要求位置,什么“你的位置太低了……往高唱……再往高……,”那么学生为什么位置太低?“病”害在发声器官的哪一部分?用什么手段能使学生“往高唱”、 “再往高”……,则含糊不清。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要求,给学生造成莫大的精神负担,感到“位置”高不可测,太奥秘了,太渺茫了……,从而歌唱心理受到损害,歌唱欲望大大消失。出现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深刻理解“位置”的实质和内涵;没有认识到方法与“位置”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的因果关系。
那么什么是位置?高位置如何形成?形成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高位置?这诸多问题,正是每个歌唱者、每个声乐老师都在探索、实践和总结的课题。
一、何谓高位置
高位置是正确歌唱发音的一种声音效果;是各个发声器官、歌唱机能有机配合,协调运动,整体发音的一种感觉。从视觉和触觉而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抽象性;从听觉来说,声音却又是具体的,因为声音是由听觉感受的,同时它又指挥着、调节着,控制着发音,所以要用听觉和发音感觉来分辩位置的高与低。因此对于初学者,就应该进行严格的听觉功能训练,让他们有双灵敏的耳朵,对发音位置的高与低,进行辩别和调节,用发音的意识、感觉来体会。另外,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位置是对学生获得正确发音的一种诱发和引导;是对发音感觉的一种形容和描绘;是给学生树立发音概念和意识的一种激发。从而尽快地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高位置的声音形象,就是头腔共鸣得到充分发挥的效果,即头声的效果。头声越多,位置就越高。其听着感觉高,好似在头顶上发出,并有嗡嗡的声响和震动感,这种感觉往往会给初学者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用往上“扯”的力量,往上“够”的办法,就可以获得高位置;有的还皱眉头。 “翻白眼”往上找,结果找呀找, “够呀够”,越“够”气越浅,喉头随之上吊,从而失去整体发音的状态和感觉。因此,高位置绝不是某个局部、某个共鸣腔单一用力。单一追求所能获得的。只有全面、完整。准确、深刻地理解这些带有形容意味。甚至抽象的语言,就尤为重要。
总之,高位置的声音,是歌唱机能协调运动、整体配合;是正确的位置概念和意识的综合效果。从而达到三个声区(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上下贯通、调节自如,声音圆润、统一,音色丰富、甜美,富有表现力,具有生命力的歌唱艺术水平。
二、如何形成高位置
高位置虽然是歌唱发音的一种感觉,声音效果,具有抽象性。但它却又是由许多具体的发声器官,歌唱机能状态、歌唱心理素质等等因素,有机配合,整体发音产生的综合效果,其要点有:
高位置1.正确、自然的呼吸2.准确的发音(声带有张紧、变薄、边缘振动的演变能力)3.各共鸣腔体的打开和充分发挥,喉头自然下放而稳定4.歌唱语言的吐字法5.声情并茂,心灵在歌唱的素质
以上五个主要部分(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是互相关联,互相呼应的统一体,少了那一点都不会有高位置。
下面分别从五个方面试论高位置与各发声器官的紧密关系:
1.高位置与呼吸的关系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是发音的动力,声音的生命力。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如果没有正确、自然的深呼吸,就没有正确的发音,更谈不上高位置。如同拍皮球,往下拍的力量越大,皮球蹦的越高。那么气息越深,位置就越高,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呼吸是歌唱发音最基本的功力。它的运用与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积极就能带动气息的快速流动,即“动情必动气”,要“以情引气。以情运气”,感情始终贯穿支配着呼吸,这样发出的声音有活力。有弹性。有感染力。但是,有的学生发声运气,总是机械、僵死的,没有一点感情。且不谈控制问题,就是呼与吸,若没有感情,会吸不会呼或会呼不会吸,都会造成气息运行中的迟滞,不但得不到深呼吸,也不可能有高位置。
不会呼一一呼气亦称吐气、哈气和叹气。若思想不积极,气息就不会积极吐出,势必造成憋气(绝非控制),致使气息僵、浅、浮、不流畅。不自然,深不下去。有的歌者,不但不积极呼气,还有“抽气”的现象,这完全违反了说话气息的规律,导致气息的供应和需要,失去平衡,这样的气息是谈不上位置和歌唱的。
不会吸一一歌唱吸气是以说话吸气为基础的;是自然、快速、无声、有感情的。可是有的学生,吸气动作很大,抬肩,挺胸;吸气的声音很响,看来似乎吸了很多气,可实际并未吸进去或吸在胸部,其结果造成吸气肌肉群紧张,胸部僵硬,完全违反了自然呼吸的顺畅和从容;违反了自然呼吸的规律。这样的吸气是永远吸不深的,更谈不上位置。
由此可以看出呼与吸对于歌唱的重要性,因此获得高位置的第一条件,就是要掌握正确的、自然的深呼吸。
2.高位置与发音的关系
有了正确的呼吸,声带才能正常工作,发挥其张紧、变薄、边缘振动的演变能力。气、声配合恰到好处,发出的声音自然是高位置的。如果声带不能闭合。不能张紧,气声失调,发出的声音必然是漏气的。空虚的、低位置的。因此声带的正常工作,气声协调,是获得高位置的关健所在。
3.高位置与共鸣的关系
气、声协调的同时,各共鸣腔体的打开,充分发挥共鸣作用并能混合运用,同样是获得高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深呼吸,喉头自然下放而稳定,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相应打开,喉部的挤卡力量自然解脱。高、中、低三个声区始终能保持头声(各声区共鸣的比例不同而已),上下贯通,形成畅通无阻的“管道”,高位置即可自然获得和保持。
鼻咽腔打开、发挥共鸣作用,尤为重要。它是通向头腔的要道,是声音的响板,能发出美好的音色和洪亮的声音。初获此共鸣会有震感并有头晕的现象,这是获得头声的体现。谁能获得鼻咽腔(即“洞洞”,我所著《民族歌唱方法研究》一书中有所论述)的发音感觉和共鸣,谁就将获得头声,获得高位置,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4.高位置与吐字的关系
吐字概念和方法的正确与否,同样是决定能否获得高位置和保持高位置的关健所在。有的学生虽然在练声时,气、声、共鸣三者能协调配合,有了高位置。可是一旦唱歌,往往因吐字概念上的错误却破坏了声音的连贯和统一。他们用生活语言的吐字法,没有共鸣的把字咬在口腔、牙齿和喉部,从而导致高位置不能保持或失去。
我国民族传统唱法,要求咬字、吐字“咬而不死”、 “咬而无痕”;要求“开口母音闭口唱,闭口母音开口唱”等等。其实质就是树立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概念和方法。这“不死”、 “无痕”、“开口与闭口”的关系,都是为了让声音保持通畅、统一、圆润。告诫人们不要将子音(声母)咬的太死,破坏母音(韵母)之间的连贯,要将字从高位置吐出;为了在字与字的转化中,巧妙演变,咬而无痕,达到字正腔圆;为了在每个字的个性中寻求声音的共性;为了将字与声溶为一体,字中有声,声中有字,即“依字行腔,腔随字走”,统一在一个“音着点”上、一个高位置上,咬清所有的字。这是对生活语言的升华,以达到语言音乐化,艺术化,音乐语气化(即用说的意念歌唱)。从而掌握歌唱语言的功力,达到高位置的保持。
因此,对初学者,就应给他们树立歌唱语言的吐字概念和方法,引导他们在高位置上吐字;用脑“想”字,将字“想”清楚;在下丹田即深呼吸支持下吐字,也可用朗颂(有音乐性的)训练。从而体会高位置吐字的感觉和方法。那种“香肠式”的吐字,永远不可能获得高位置。
5.高位置与情关系
“未曾开口先有情”、 “以情代声”、 “声情并茂”等,是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的精句。有了情,声音就有了灵魂,有了活力,就容易保持高位置。从而达到优美、动听、甜润、水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那种没有感情的练声,没有歌唱欲望的歌唱,口唱心不唱,发出的声音必然是苍白的, “一碗白开水”,淡而无味。情不到位,声音就不会到位,歌唱机能也不会积极的调动起来,也不町能协调运动。所以,情是歌唱发音的统帅, “精、气、神”是高位置的灵魂。
著名声乐教授沈湘说: “心灵是产生美妙歌声的源泉”,因此歌唱者,在练声和歌唱时,必须全神贯注,尽情地唱;掏心地唱;情绪饱满激情地唱;全身心地整体地唱。我将此概括为十四个字即,“心里有歌,歌自美,歌里有情,声到位。”
以上几个主要部分,综合起来,协调一致,有机配合,才是一个完整地发音整体,绝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孤立起来。甚至对立起来。那种单打一的、局部的、机械的学习,是不可能获得高位置的。
作为老师,耳朵要灵敏,对学生声音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分辨的一清二楚;眼睛要犀利,要敏锐地、准确地观察学生的“病”害在哪个部分,一针见血地诊断出问题所在。把抽象的高位置,予以具体化。问题指明了,手段准确了,高位置自然就会获得和保持。
三、 “位置”训练中的几种错觉及纠正的方法
1.有的学生误将鼻音当位置,以鼻音代替位置。这种错觉,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老师应敏锐地发觉及时予以纠正。对患有严重而顽固性的鼻音者,可用两指捏住鼻孔,发出没有鼻音的声音,从而体会真正的位置。
2.有的学生中声区位置很好,可是当旋律上行唱高音时,就往上“扯”、往上“够”,失去了深呼吸,丢掉了高位置;有的当旋律下行唱低音时,思想放松了,好的歌唱状态垮掉了,位置自然也就失去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在教学中要求: “在旋律进行中,不论音阶上行,还是下行;不论唱的音有多么高或多么低;不论音程大跳还是小跳,歌唱仍需保持基本状态,绝不能随着旋律的跳跃而跳台阶,也就是说高音、强音的气息,从脚下到头顶上下拉开,比如是十丈的话,那么低音、弱音的气息同样也要拉开十丈的水平线”,即“气贯全身、意贯全曲”的感觉。这样不但气息能保持平稳;喉头能保持稳定;声音能保持立体感;歌唱心理自会保持高度镇定及头脑清醒的最佳歌唱状态,一切从容不迫,遇到高音,不慌乱,遇到低音,不松懈。高位置自然保持往了。通过教学实践我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高音想远不想高,低音想高不想低”。只要用心去做,既能保持高位置,歌唱也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3.低声区转真声,多用胸腔共鸣是对的,但绝不是不要位置、不要头声。不要深呼吸的大白声、大本嗓。前面所讲的“低音想高不想低”,其实质就是要求低声区同样要保持头声,保持高位置,保持深呼吸的状态唱低音。因此低声区的真声,是由深呼吸支持的,有头声、有位置的真声。
以上与高位置有密切关系的五个主要部分,每个都是一个专题,因篇幅所限,不可能作详尽论述,只就与“位置”有关、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和总结,不妥之处,请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