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会指定官方媒体
  • 新闻动态

谈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

谈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

                          翁  葵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有着悠久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一,它是植根于广袤的中华沃土,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歌唱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建立起来的。早在古时,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相当的繁荣,随着历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更新,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同样也有着丰富的精神财富供于我们去学习、继承、发展和提高。
    民族声乐艺术从大体来讲,它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唱法,包括传统的戏曲、曲艺演唱以及民族歌曲新创作的唱法,形式较多,内容十分丰富。也就是今天众所周知的民族唱法。由于民歌的兴旺,近年来在歌坛上不断地涌现出众多的新秀民歌手。他们有着一付好嗓音,但大多都是处在于自然发展阶段,在演唱上都有着各自的独特风格和个性。可是,也有不少年青歌手只是昙花一现或自生自灭了,感到很可惜。原因是没有人很好的去扶植提高和发展。我们的民族声乐与别的姐妹艺术一样,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提高,都是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我们有自己的民族尊严,有自己的民族个性。民族声乐艺术要发展要提高,我认为必须要有二点,第一,必须要努力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声乐的优秀经验和成果;第二,在以本民族的音乐基础上,必须要创新、发展出自己的风格。我国在解放初期,各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基本上都是学习和走苏联及西洋唱法的路子,搞民族唱法的得不到重视,甚至还受到排斥和歧视。因而,有相当长时间民歌唱法基本处于原始的状态。从六十年代初期起,我国的重点音乐院校开始重视民族声乐的发展,设立了专门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教研机构。例如,以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为代表的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研室,培训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优秀民歌手,如,才旦卓玛,何纪光等。他们的演唱风格都很独特,富有个性、功底深厚,如今他们还依然保持着当年的艺术风采,深受人民的喜爱,为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做出了很大的成就。民族唱法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有一整套的演唱规律和科学的发声方法,更增添了光彩和时代感,新人新歌层出不穷。如今,在我国的辽阔的大地上,民族声乐演唱水平已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为使我们逐步的形成一个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我们还要不断地吸取各方面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目标的选择与做法必须要一致,走中国化的民族声乐道路,这是我们的目标和宗旨,离开这个目标和宗旨,那就没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也根本谈不上如何去发展和提高。我们的声乐艺术特色必须县在神、情、声、字、味、表辩证统一,互相补承,并做到神情兼备,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使之成为一种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个去芜荐菁的过程。由于民族特性,语言特点、歌唱方式习惯、生活习俗不一,歌曲音调、风格以’及审美情趣、地理气候环境的不同,各个民族歌曲的唱法都有它一些明显的差别。民歌的由来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和生活中产生的,很多的民歌手们现今所唱的民歌一部份是从老一辈的民间歌手口传下来的,没有形成谱面的记录,另一部份是自己即兴而编唱,多数是旧曲填上新词。或是临时编唱。
    在继承、学习、发展传统的民歌艺术,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老师们创出了一条新路,做出了很大的成就。该班的教师阵容是由我院部份民族音乐理论老师和民族声乐老师以及区内较有名望的民族音乐理论家和民族声乐教员来组成的。十多年前,这些来自不同单位的艺术工作者,怀着振兴广西民族音乐教育事业振兴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事业,发掘优秀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共同愿望,他们不计个人的得失,不计报酬,怀着一颗颗赤诚的心,走到一起来了。从1984年开始至今,已先后开办了四届少年民族歌手学习班(每届学习三至四年、中专文凭),深受自治区各级领导、各族群众、文艺工作者和专家的热情称赞。这个歌手班是按照民族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举办的。根据歌手班办学方针、任务、宗旨,招生的对象和办法都是与音乐院校有所不同。每一届招收的学员都是来自广西各地的少数民族青年歌手,老师们都要深入到“壮乡、瑶寨、苗岭、侗楼、彝山、京岛、么佬冲,按照民族人口的比例,根据民歌歌种的风格特点去层层加以选择。每一位歌手少的能唱五、六种当地的不同民歌,多的能唱十几种,他们带来了广西各族各路民歌近二百多种,相当丰富,非常宝贵。有壮族的德保“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靖西的“下甲山歌”和“上甲山歌”;那坡的“西伦山歌”和田东的“嘹歌”;田阳的“古美山歌”;龙州的金龙山歌”和“霞秀山歌”;马山的“三顿欢”;上林的“三里山歌”、都安的“西切溜”;忻城的“勒脚歌”;瑶族的“香哩歌”,毛难族的“罗海”;么佬族的“四旬腔”和“九旬腔”,茵族的“细声歌”和“扁苗歌”;侗族的“大歌”、“多耶”、“笛子歌”、“琵琶歌”、京族的“出海歌”和“独弦琴歌”等。这些民歌有单声部、双声部和三声部,在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和合唱等。在发声方法上有真声唱的,有用假声唱的,有真假结合,而且还有用鼻音颤音和吟震音来唱。旋律有的悠扬、亲切、优美;有的高吭嘹亮、刚健、纯朴;有的缠绵婉转,有的爽朗、明快,音乐形象千姿百态,风格多样。这些青年民歌手可以说是广西民族音乐的未来,他们唱的民歌都是祖辈口传给他们的。从民族声乐的角度来看各自按照本民族发声方法和演唱形式,有长处也有短处。由于他们的歌声音调不一,语言不同,文化程度都各有很大的差别,音乐基础也较低,有的连简单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都弄不懂,这使教师在教学上遇多了很大难题。怎样去发展和提高这些青年歌手的艺术水平,歌手班的教师做出了艰辛的劳动。在保留浓厚的民族风格特点的基础上,老师怕辛劳,耐心的给学员们进行科学性发声练习,一句一字的手把手来教他们。经过严格的训练,歌手们的发声技术和演唱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扩宽了音域,使得每一位歌手的声音比原来更明亮、更圆润,气息的调节与共鸣腔的运用比原来也自如、丰满动听。除此之外,还系统地给学员们传授基础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慨论、音乐欣赏以及键盘乐器、民族乐器等专业知识课。在使用教材上,多数是根据学员的基础和广西民族音乐特点来编写。为了扩大视野,不断地提高学员们的学习兴趣,歌手班还经常不定期请民间老艺人、著名音乐家、教授来讲课传经。从实践中证明,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自开创到现在,已开办了四届,每一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因为他们是按照民族音乐的自身发展规律去进行探索学习,在发展中去提高,在提高中去总结经验。由于办学方向正确,目标和宗旨明确,因而就越办越出色,越办、越红火。他们在运用壮族民歌音乐素材进行创编的大型民族风情歌舞《壮族歌圩))参加广西”三月三”首届音乐舞蹈节演出荣获了优秀演出奖;1986年4月应国家民委:文化部的邀请进京汇报演出;同年6月参加第二届全国合唱节荣获银质奖;1991年代表国家出席亚洲艺术节的隆重演出,受到国际友人和同行、专家的好评。1995年3、4月间,笔者作为中国壮族音乐家小组代表团团长,率团到西欧荷兰、比利时作访问演出。音乐小组的成员共6人,全都是由该歌手班历届的优秀壮族歌手组成,这次出访演出,我们带去的曲目全都是壮族民歌,有单声部,二声部、三声部壮族民歌,以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对唱的形式来演出。起初,我们都很担心这些壮族民歌欧洲人听不懂,但出乎所料,每演唱完一首歌,都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欧洲的音乐家和观众对我们的民歌演唱发音、风格、韵味十分感兴趣,每次中场休息和演出完毕,他们都得到后台来跟我们学唱,交流艺术。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的壮族民歌早已为我们勾通了每位观众和听众的心灵。很多观众自发买来了上等的郁金香花送给我们。并与每位壮族音乐家签名、合影留念,有不少德国朋友还专程开车到荷兰来观看我们的演出。欧洲的观众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佯完美的壮族多声部民歌,他们都感到很惊奇,认为在遥远的中国还有那么个优美动听的少数民族民歌,中国的民族声乐真棒!荷兰著名的《莱顿时报》也专题的作了专访报道,称赞壮族音乐,称赞中国民族声乐。荷兰海牙电台和比利时特恩豪特电台也都对演出作了实况录音播出。在荷、比的主要城市到处都挂有宣传壮族音乐、壮族民歌的宣传广告。此次访问演出,我们的宗旨是宣传中国壮族音乐,宣扬中国的民族声乐,演出过程中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对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访问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为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振兴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广西争了光。我国著名音乐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骥同志给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题词中给予高度的评价:“在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合唱艺术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继续攀高峰”。所有这些表明,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不仅单纯是为了抢救和保存民族民间音乐的遗产,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探索新的出路。
    发展和提高民族声乐艺术,应在学习、整理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发声法去扩展它的艺术。同时也应该学习借鉴外国声乐艺术的经验,提高发声的技术和演唱技巧,丰富演唱的手段。西欧的传统唱法有它好处的一面,比如、气息和共鸣腔的运用,在传统的西洋唱法里有一整套科学性的说明,我们不能排斥学习外国声乐艺术的可贵之处,但也不能一概的生搬硬套。应从逐步结合我国实际的情况出发,达到创建民族声乐学派的目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民族声乐艺术也应改革开放,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艺术简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副教授。曾两次荣获中国民族声乐大奖赛银奖;中国民歌演唱大奖赛广西选拔赛区一等奖。)

 


联系电话: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 详细地址: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47623号-1